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入研究刘禾的新翻译理论,弥补国内翻译研究的不足。

内容简介

本书对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Lydia H. Liu)的“新翻译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刘禾是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她的“新翻译理论”在北美汉学界影响甚大,李陀、李欧梵、刘再复、陈建华、王德威等予以高度关注。国内宋炳辉、李凤亮、黄兴涛、刘登翰、汪晖等学者也予以高度评价。但遗憾的是,微观研究多,总体关怀少;一般性讨论多,背后的研究思路及问题论证方式关注少;对其隐含的文献学及历史学功夫关注少。更为遗憾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界、思想史界关注较多,而翻译界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会使得国内翻译研究界,失去一笔宝贵的学术资源,不利于翻译学科的建设与深化,也不利于整体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其他

引论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的生成背景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之“新”

第二节 比较文学背景下生成的刘禾“新翻译理论”

第三节 彼此粘连的“跨语际实践”“语际书写”“交换的符码”“衍指符号”四大概念

第四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第一阶段:“跨语际实践”

第一节 “跨语际实践”概念:基本指涉与显在起点

第二节 语言等值的解构:东方与西方

第三节 变迁论、新词与话语史

第四节 旅行理论与殖民批评

第五节 “国民性”话语译介:历史学与福柯“知识考古学”实践化(1)

第六节 “跨语际实践”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及批评

第二章 第二阶段:“语际书写”

第一节 “语际书写”概念:基本指涉与创新价值

第二节 “互译性”:“语际书写”的前提

第三节 “个人主义”话语译介:历史学与福柯“知识考古学”实践化(2)

第四节 “不透明的内心叙事”的译介与变形

第三章 第三阶段:“交换的符码”

第一节 “交换的符码”概念:基本指涉与逻辑起点

第二节 “交换的符码”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交换的符码”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

第四节 “交换的符码”与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五节 “交换的符码”与布迪厄“权力”话语

第四章 第四阶段:“衍指符号”

第一节 19世纪国际政治的符号学转向

第二节 “衍指符号”概念:基本指涉与对“跨语际实践”/“语际书写”两概念的继续和推进

第三节 个案分析1:“夷/ⅰ/barbarian”

第四节 个案分析2:“番鬼”“鬼子”/“洋鬼子”

第五节 个案分析3:“中国/China”或“中华/China”

第六节 《万国公法》的翻译

结语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与我国文化翻译研究:总结、启发、举措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费小平。

得书感谢您对《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以美国亚裔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为开端,收录了亚裔各个族裔文学分支的研究成果——日裔、韩裔、印度裔、菲律宾裔和越南裔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研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近二三十年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标准,以覆盖非裔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为目标。尤其注意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我国非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出现的“超经典化”现象——即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于几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着意收录了一些涉及曾经被学界忽视的早期作家及其诗歌、戏剧、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期较全面地展示非裔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提供一本全面了解非裔文学发展史的辅助资料。
美国拉丁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一共选取了30篇学术论文,均为近年来国内期刊登载的、与拉美裔美国文学有关的研究成果。依据论文主题将其分为成长与觉醒、记忆与历史书写、女性的觉醒与抗争、身份寻求与建构、文化认同与和解、综述简介和多视角评述六个部分。拉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墨西哥裔、古巴裔、多米尼加裔、波多黎各裔等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来自不同拉美国家的移民及其后代语言共通,但由于原生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因此
美国犹太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收入中国学者在美国犹太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对重要的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利浦·罗斯,辛西娅·欧芝克,哈依穆·波特克等)都有论及,对年轻犹太作家(阿丽嘉·古德曼,格蕾斯·佩蕾等)的作品也有研究。
翻译文学导论 电子书
为中国翻译文学建立一个说明、诠释的系统,梳理、整合并尝试建立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