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波束凝视雷达

多波束凝视雷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多波束凝视雷达为一类改进雷达功率口径积和有限时间资源利用率而提高雷达探测性能的雷达探测系统。《多波束凝视雷达》共10章,包括雷达探测目标原理、雷达信号积累处理的基本方法、多波束凝视原理、多波束凝视天线相位中心、多波束凝视雷达、短基线分布式多子阵多波束凝视雷达、长基线分布式多站凝视雷达、多波束凝视SAR、多波束凝视外辐射源雷达。书中给出了作者在雷达探测理论、方法认识和雷达研制方面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下一代雷达的研究和研制提供一点理论支撑。

  读者对象:学习、研究雷达技术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从事雷达研究和制造的科研人员。

作者简介

  王盛利,江苏南京人。1981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1991年在南京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2004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雷达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承担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和型号产品的研制。主要理论贡献:“匹配傅里叶变换”“多波束凝视雷达”“SAR欺骗干扰”等,发表论文近50篇。

章节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雷达的发展历程

1.2 雷达的性能与应用

1.3 雷达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4 本书内容简介

参考文献

第2章 雷达探测目标原理

2.1 雷达方程

2.1.1 雷达方程推导

2.1.2 搜索雷达方程

2.1.3 边搜索、边跟踪方式

2.2 目标运动对探测的影响

2.2.1 运动速度的影响

2.2.2 目标加速度

2.2.3 目标机动

2.3 探测目标信号基本波形

2.3.1 等载频脉冲信号

2.3.2 线性调频信号

2.3.3 连续波信号

2.4 目标探测的边界条件

2.4.1 雷达探测视距

2.4.2 时域处理约束

2.4.3 多普勒约束

2.4.4 角度变化约束

参考文献

第3章 雷达目标回波信号积累

3.1 雷达信号谱

3.1.1 傅里叶变换定义

3.1.2 离散傅里叶变换

3.1.3 频域采样损失

3.1.4 匹配傅里叶变换

3.2 频域积累损失

3.2.1 信号相参积累

3.2.2 幅度非稳定信号相参积累损失

3.2.3 不同发射波位信号相参积累

3.2.4 凝视雷达长时间积累

3.2.5 跨速度门积累

3.3 时域积累

3.3.1 线性调频信号脉冲压缩

3.3.2 运动目标回波脉冲压缩

3.4 空域积累

3.4.1 阵列天线波束形成与功率积累

3.4.2 短基线多天线功率积累

3.4.3 非均匀口径天线功率积累

3.4.4 长基线多天线功率积累

3.5 目标分辨

3.5.1 频率分辨

3.5.2 调频信号分辨

3.5.3 时域分辨

3.5.4 空域分辨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波束原理

4.1 数字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4.1.1 数字阵元发射信号合成

4.1.2 发射波束宽度控制

4.1.3 接收数字波束形成

4.1.4 通道一致性校准

4.2 同时凝视多波束形成方法

4.2.1 线性功放发射同时多波束

4.2.2 饱和功放发射同时多波束

4.2.3 接收同时多波束

4.2.4 角敏函数与角测量

……

第5章 多波束凝视DPCA技术

第6章 多波束凝视雷达

第7章 短基线分布式多子阵多波束凝视雷达

第8章 长基线分布式多站凝视雷达

第9章 多波束凝视雷达成像技术

第10章 多波束凝视外辐射源雷达

主要符号表

缩略语

多波束凝视雷达是2017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盛利。

得书感谢您对《多波束凝视雷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5G无线系统设计与国际标准 电子书
理解5G国际标准化的一把钥匙,也是标准化领域难得的一本好书。
大话量子通信 电子书
量子物理学博士,科普达人“九维空间”的全新力作。
5G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 电子书
一书详解5G技术与标准,适合移动通信学者、工程师。
业余无线电通信(第四版) 电子书
  《业余无线电通信(第4版)》由国内的第一代资深业余无线电会员童效勇(呼号 BA1AA)陈方(呼号 BA4RC)主持编写,《业余无线电通信(第4版)》一直作为中国无线电协会的培训考试推荐用书供全国的爱好者使用。
5G无线网络优化 电子书
“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连”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其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及行业应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针对的问题: (1)5G技术标准仍未完全锁定,当前市场上关于5G的技术书籍或多或少都有些“大而全”的特点,主要是在翻译外文献的程度,未能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5G系统,有效指导工程5G优化工作。 (2)站在行业的角度,当前“5G 行业应用”宣传较多,行业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剖析具体优化方法和思路,缺乏5G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与步骤,以及相关应用的具体案例。 (3)站在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电信运营商目前对如何建设一张优质的5G网络,如何进行有效地维护优化都仍在探讨阶段。 本书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史阐述,通俗易懂地解释2G/3G/4G的主要关键技术及演进。 (2)对5G标准组织、技术体系、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给出了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分析。 (3)对5G的信令流程以及关键参数设置进一步分析研究,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参考。 (4)对5G技术本身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5G网络优化的方法与思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5G无线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与步骤,能够有效地指导相关通信从事者工作。 (5)针对现阶段5G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共享共建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6)对5G通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还进一步分析了未来网络的研究以及6G的相关技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