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内容简介
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影響深遠,延安的革命傳統亦持續形塑當代的民俗文化。既有的研究傾向於將民俗視為革命的意識形態工具,單純服務於國家政策的宣傳,卻鮮有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博弈對話。胡嘉明的《延安尋真》民族志研究另闢蹊徑,通過分析三種主要的延安民俗文化—陝北說書、剪紙、巫神,打破「民間傳統」源遠流長、固定不變的迷思。
本書分析了百年民間傳統如何經歷現代革命的政治洗禮,晚近又怎樣成為各種勢力竭力打造和收編的傳統遺產,幻化成國家、市場和試圖尋找「本真」的知識精英爭奪話語權的戰場;從而透視農村民眾如何應對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以及如何通過動員傳統實踐來構建一種新的鄉土身份。本書通過審視當代農村文化的再現,考察激烈社會轉型下的城鄉、性別、階級關係和矛盾,讓讀者能夠瞭解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潮流中的位置和執政黨提出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作者以獨特的底層鄉土視角,觀察盛世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農村主體構成,對此寄予深刻的同情理解而又不失批判。
作者提出,尋延安的真,作為一種當代文化政治的實踐,並不只是單純地緬懷過去,而必然是選擇性地重塑再造民間傳統。延安作為紅色聖地,其民俗文化最終演化為各方較勁角力的場域,正好反映了晚期社會主義中國文化政治博弈的複雜性。
作者在延安鄉村進行一年的田野考察,並在接下來數年的時間內不斷回訪,她的香港身份讓她的研究遇到不少困難,同時促使她跳出某些思維定式和意識形態禁錮,以反思當代中國的文化政治,並且開啟了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等跨學科的對話的可能。
~~~~~~~~
「在這本內容精彩的著作裡,作者通過詮釋延安的民間文化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語境裡如何被建構及其所產生的意涵,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錯綜複雜的話語圖景—民間文化成為一種不同力量角逐的話語場域。在這一場域裡,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民間傳統互相利用,即結盟又互滲。與此同時,資本的力量也涉入其間。這是一本有著嚴肅學術思考和理論追求的好書,值得社會人文學科的學者認真閱讀,細細品味。
—范可(南京大學人類學教授)
「此著作不只有田野所見所聞的詳細描述,字裡行間還包括對現在社會與文化的精闢分析,很充分地探討了延安地區的民間文化,如何在建國後一直被塑造和流傳。本書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育,以及民間生活與文化的結合,提出很多很有參考價值的資料與見解。」
—科大衛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
「作者多年深入華北農村生活,並在此基礎上成功構建起中國議題與全球學界的對話。不僅如此,這部生動的民族志作品還能夠幫助讀者賞析幾個世代農民藝術家和他們的觀眾及所處環境之間的精彩互動。」
—戴慧思Deborah Davis(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
「在中國研究領域,這是罕有的傑作,富有創造性且見解深刻。此著作的目標讀者群範圍廣大,且必使眾人受益。」
—羅麗莎Lisa Rofel(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人類學教授)
「這是民族志和理論研究的完美結合。文風動人且親切,每個章節又都有見解深邃的理論探討,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安德訓 Ann Anagnost(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教授)
作者简介
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文化、资本的交叉博弈关系。曾出版探讨乡土文化与国族话语互动的专著《延安寻真》(2018)。论文曾发表于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odern China、The China Journal、Cities、Urban Geography、Ethnology、China Perspectives等期刊。
张劼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社会研究(STS)、环境人类学、废弃物、劳工。曾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与废弃物相关的研究包括《中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废品和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环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呈现——对...
(展开全部)
延安尋真是2018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嘉明。
得书感谢您对《延安尋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