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独具特色的北朝社会生活史著作,对北朝乡村社会进行了细致和全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利用传世文献与佛教造像记、碑铭墓志、竹简等,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对北朝时期乡村社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质、时空分布状况、“宗族”的含义、“三长”的地位、乡里与村民空间认同、“市”的多重意义、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朝廷视野中的“民众”等,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丰富的北朝基层社会图景。
增补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一文揭示了在乡里编制之外汉代聚落带有自名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地方社会》则对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情况做了综合性的概括。
作者简介
作者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文书类简牍,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出版论著数部,论文六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出版说明
从田园诗到历
一 被遗忘的世界
二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农村研究
三 方法的反省与研究的思路
北朝的村落
一 村落的时、空分布
二 村落的外观
三 村落与城镇的角色互换:城—乡关系的再思考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
一 北朝村落居民的构成
二 汉魏六朝母方亲属的作用与九族、宗族的含义
1. 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地位
2. 日常生活中的母方亲属
3. 九族、宗族的多种含义
三 父系意识的发展
1. 从“妄变姓氏”到子从父姓
2. 父系世系意识的强化
北朝“三长制”
一 三长制设立年代
二 “分置州郡”所见初立三长的成效
三 “三长”名称
四 “三长”地位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空间认同
一 乡里制考实
二 乡里制的特点
三 乡里制出现背景的推测
四 乡里与村民的空间认同
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
一 市的分布、形制与管理
二 市:买卖所之也
三 市:交利之所,君子无故不游观
四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五 明刑立威
六 都市:对外展示国力的窗口
七 结论
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
一 资料
二 安鹿交村居民的来源与构成
三 从造像活动看村民生活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
一 为国祈愿概观
二 为国祈愿用语释意
三 三个造像记中的国家
四 民众国家认同的意义与影响
北朝朝廷视野中的“民众”
一 朝廷对人群的分类
二 何为“民”?
三 君—民:为民父母,教养百姓
四 君—牧守:共治与督责
五 牧守—民:牧与宰
代结论:朝廷、州县与村里
一 村民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的核心场所:村里
二 村里、州县与朝廷:村民的生活世界
三 村民的世界与帝国的构造
四 官爵名号的颁授与帝国结构及村民世界的维系、再造
1. 官爵名号的吸引力与意义
2. 村里中官爵名号的分布与获得的途径
3. 官爵名号与帝国及村民生活世界的维系和再造
附录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所见“乡”与“乡吏”
一 临湘属乡与乡界
二 乡吏及其职责
三 乡吏的前途
附录二 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附录三 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
附录四 魏晋南北朝地方社会
一 引言
二 县以下的聚落
三 居民家庭的构成
四 百姓的活动与团体
五 官府的基层管理
引用书目
一 原始资料
二 中文论著
三 日文论著
四 英文论著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增订版)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侯旭东。
得书感谢您对《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增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