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学员为主的一批青年学者阶段性研究成果,涵盖近代中国新闻史的各个面向。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新闻传播理念与实践”和“新闻传播媒介史专题”。相对传统的新闻史研究,一些论文在历史观和方法论方面、在资料和理论的分析运用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作者简介

作者毛章清,男,江西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在职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第一期学员兼同窗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新闻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若干,合著有《闽南新闻事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汉报》(1896—1900)馆主宗方小太郎的间谍生涯及其“中国经营论”

近代东亚电信、广播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帝国日本的角色

台湾第一份中文日报考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办《盛京时报》爱国御侮言论的现象初探

上海沦陷时期“国际新闻”栏目的考察——以《女声》杂志为例

战时日本主流媒体与“李香兰”的形象塑造及其含义——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

对《实报》创办人管翼贤附逆经过的探察与思考——管窥半殖民主义语境下民营商业报刊的时代特征

“以报证史”与“以报求理”——新闻史研究视野下的“末次资料”

第二编 新闻传播理念与实践

松本君平《新闻学》新探

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史经典著作——中国大陆发行的《中国报学史》版本演变

“广告学”的知识建构及其生成

新闻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第一位女报人康同薇(1878—1974)

《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辞职从政的原因

转型社会中拓展言论空间的基本路径——基于对胡适经验的解读

民国新闻界“全才”邵飘萍“党籍问题”商榷之商榷

民立学徒:报人张季鸾在辛亥前后

曹聚仁“适然史观”及其论争

世界变了,何以立报——“成舍我方案”的时空特色及其晚年遭遇的挑战

第三编 新闻传播媒介史专题

康、梁主持之政论报刊与清末立宪思潮

再论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历史定位

《大公报》关于日俄战争的信源选择与报道倾向——以1904年1月1日—1905年12月31日新闻版为研究对象

抗战时期第二次宪政运动中的《大公报》——兼论近代大众传媒的政治参与

论《密勒氏评论报》的“公共服务”功能

中央通讯社与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嬗变

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源流考鉴——以北伐前后(1926—1930)的穗沙沪汉为重点的考察

黑龙江地区抗联报刊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口《大刚报》公私合营模式研究

后记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是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阳美燕。

得书感谢您对《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清史论丛(总第34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刊物,本册是第34辑。
清史论丛(总第35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刊物,本册是第35辑。
清史论丛(总第36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刊物,本册是第36辑。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 电子书
魏晋玄学及其玄化风尚,是文、史、哲等多学科学者长期集中研究的课题,而本书“正题反作”,力求对当时反玄风思潮加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内容既有魏晋玄学与玄风、士族社会家学门风等问题;也有晋宋之际北府地域学术群体与门第寒微学术群体的兴起及其学风特征等问题;还有涉及中下层社会文化上浮及其与上层社会文化混杂的雅俗融通问题,如东晋、刘宋时期佛教僧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参预政治活动,以及刘裕称帝过程中对术数文化的
清史论丛.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主要收入张荫麟的清史研究论著,是张氏清史论文的首次汇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