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师大法学院10周年系列丛书,收纳55篇优秀硕士论文,全面反映人才培养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师大法学院1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之一,所收纳的55篇硕士论文全部从法学院建院以来历年的很好学位论文中精挑细选而来,涉及法学院目前设置的全部专业方向,其中包括基础理论法学论文7篇、宪政法学论文5篇、民商事法学论文8篇、经济与环境资源法学论文5篇、刑法学论文13篇、诉讼法学论文8篇、国际法学论文9篇。本书代表了北师大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创作的整体情况,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北师大法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编 基础理论法学
科技发展对法律责任理论的影响——以著作权网络侵权为例
一、网络环境对传统法律责任的挑战
(一)侵权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对法律责任发展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行为性质
(一)直接侵权行为
(二)间接侵权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法律责任的理论思考
(一)利益平衡——网络侵权责任构建的基础
(二)社会成本控制理论——网络侵权责任的经济思考
四、网络环境下法律责任的构建
(一)司法管辖权的确定
(二)区分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四)涉及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的法律适用
(五)关于网络的技术保护措施
(六)网络著作权的集体管理问题
柯尔克孜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
一、柯尔克孜族习惯法概述
(一)民族习惯法的内涵
(二)柯尔克孜族习惯法的发展形成和特点
二、柯尔克孜族婚姻关系习惯法的渊源及表现
(一)萨满文化影响下的婚姻习惯法
(二)伊斯兰教信仰下的婚姻习惯法
三、柯尔克孜族家庭关系习惯法的渊源及其表现
(一)家庭关系中的习惯法的种类和特点
(二)家庭财产分配与继承的种类和特点
四、现行法与柯尔克孜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之比较
(一)柯尔克孜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中隐含的优秀传统
(二)现行法与柯尔克孜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冲突表现
(三)现行法与柯尔克孜族习惯法的冲突原因
五、柯尔克孜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现代化路径
(一)对待柯尔克孜族习惯法的现有认识
(二)柯尔克孜族习惯法现代化路径选择
美国冲突法理论本土化的价值导向
一、冲突法理论与冲突法价值概述
二、美国冲突法理论本土化的早期尝试——传统冲突法理论的域外移植
(一)美国冲突法理论本土化的早期理论
(二)第一次美国冲突法重述
(三)传统冲突法理论的法哲学基础
三、美国冲突法理论本土化的重大变革——现代冲突法革命的猛烈反击
(一)美国现代冲突法理论主要学说
(二)第二次美国冲突法重述
(三)现代冲突法理论的法哲学基础
四、美国冲突法理论本土化的再次整合——折中主义下的美国冲突法
(一)折中主义时代冲突法理论价值追求
(二)是否进行第三次重述的争论
五、对中国冲突法立法的启示
论人民政协的宪法化问题
一、人民政协宪法化的概念
二、人民政协宪法化的历史和现状
(一)人民政协在新中国宪法文本中表述的变迁
(二)人民政协宪法化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估
三、人民政协宪法化问题的比较法研究
(一)外国宪法中特设机构的初步比较
(二)外国宪法中与政协类似机构的比较分析
四、中国宪政发展的现实需要
五、人民政协宪法化的现实背景和实现路径
(一)人民政协宪法化的现实背景
(二)人民政协宪法化的实现路径
同意型诉讼结构的社会学阐释
一、同意型诉讼的结构及其诉讼权力配置
(一)同意型诉讼结构的外部形态
(二)诉讼程序内的权力分配
(三)诉讼在政治权力格局中的地位
二、同意型诉讼的社会结构:政治社会一体化
(一)解释中国政治社会高度一体化的主要理论模型
(二)政治社会一体化结构中的诉讼:基于目的与功能的考察
三、对抗·判定型诉讼的社会结构: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假想模型
(一)权力多元与法源一元
(二)诉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三)诉讼中的对抗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
(四)既判力与资本增值:经济学视角的解释
四、转变中的社会与诉讼结构的未来
(一)转变中的社会结构
(二)法律的回应及其弊端
(三)诉讼结构的转换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
元代收继婚制度研究
一、收继婚的历史沿革
二、元代收继婚制度的变迁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收继婚制
(二)元初汉族收继婚的合法化
(三)元代中后期对收继婚的限制和禁止
(四)对收继婚的抵制情况
三、收继婚制度的法理分析
(一)收继婚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二)元初汉族人逐渐接受收继婚的原因
(三)元代中后期收继婚制度衰落的原因
四、元代以后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及收继婚现象分析
(一)明代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及收继婚现象分析
(二)清代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及收继婚现象分析
信用卡纠纷调解结案的问题及完善
一、法院偏好调解程序解决纠纷的原因
(一)我国传统调解制度的传承及影响
(二)我国信用卡案件法院调解的特殊性
二、信用卡纠纷调解结案存在的问题——以西城区人民法院为例
(一)调解原则本身的不足
(二)信用卡案件调解实践方面的弊端
(三)法院设置调解结案率引发的问题
三、信用卡纠纷类案件法院调解之完善
(一)信用卡类纠纷案件调解制度重构
(二)法院信用卡案件调解实践的问题修正
(三)法院调解结案率考核标准的修正
第二编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研究——以邻避运动为例
一、邻避运动概念厘清及理论架构
(一)相关概念的厘清
(二)理论架构的建立
二、我国邻避运动现状及其评析
(一)实证分析:对我国邻避运动的梳理
(二)我国邻避运动的特征
(三)我国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现状
(四)环境治理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
三、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环境治理经验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制,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二)积极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三)建立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四、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制度化路径建构
(一)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制度建构
(二)邻避事件应对机制建构
论集体土地征收中政府的法律地位与权力规范
一、集体土地征收概述
(一)集体土地征收的含义
(二)集体土地征收的特点
二、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法律地位
(一)集体土地征收的法律关系
(二)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法律地位
三、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角色错位
(二)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角色界定
四、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权力规范
(一)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权限不清
(二)政府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权力规范
美国行政听证中禁止单方接触规则研究
一、概述
(一)单方与单方接触的基本含义
(二)禁止单方接触规则介绍
二、禁止单方接触的必要性
(一)单方接触损害程序正义
(二)单方接触剥夺当事人反驳不利证据的机会
(三)单方接触违背案卷排他原则
(四)单方接触损害行政机关公信力
三、单方接触的认定标准
(一)禁止表面不正当性原则
(二)实质损害原则
(三)禁止单方接触的例外
四、单方接触的防控
(一)行政裁决者自律
(二)当事人充分告知
(三)法院驳回请求
五、禁止单方接触规则对中国行政听证的启示
(一)中国关于禁止单方接触的现状
(二)借鉴禁止单方接触规则的困难
(三)借鉴禁止单方接触规则的前景
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研究
一、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之考察及问题提出
(一)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之考察
(三)我国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现存之问题
二、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之行为要件
(一)行政不作为的概念
(二)行政不作为的特殊构成要件
(三)行政不作为的界定方法
三、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之因果关系要件
(一)因果关系理论
(二)赔偿之因果关系判断
四、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之责任分配
(一)第三人侵害行为与行政不作为共同致害
(二)被害人自身原因与行政不作为共同致害
(三)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与行政不作为共同致害
五、结论
以公益上书方式启动违宪审查的法律机制研究
一、背景和问题
二、公益上书的界定
(一)上书的历史渊源
(二)当代公益上书
三、公益上书与中国违宪审查制度
(一)各国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二)中国违宪审查制度
(三)公益上书与违宪审查的关系
四、公益上书的改进和建立违宪审查程序制度
(一)公益上书的存留争论
(二)公益上书的具体改进措施
(三)建立违宪审查程序制度
(四)探讨建立以公益上书为导向的违宪审查体制
第三编 民商事法学
TRIPS视野下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机制衔接问题探析
一、TRIPS关于知识产权执法的相关规定介评
(一)TRIPS关于知识产权执法的总义务介评
(二)TRIPS关于民事与行政程序及其救济措施的规定介评
(三)TRIPS关于临时措施的规定介评
(四)TRIPS关于边境措施的规定介评
(五)TRIPS关于刑事程序及其救济措施的规定介评
二、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机制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三、境外知识产权执法机制比较分析
四、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机制有效衔接的对策探析
(一)行政执法措施之间有效衔接的具体对策
(二)司法措施之间有效衔接的具体对策
(三)行政执法机制与司法机制有效衔接的具体对策
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不明的比例责任研究
一、侵权法上比例责任的概述
(一)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理论
(二)侵权法上比例责任的界定与价值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及证明
(一)因果关系认定的一般规则
(二)因果关系的形态
(三)因果关系的证明与推定
论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风险的法律防范
一、国际保理概述
(一)国际保理的概念和内容
(二)国际保理的性质
二、保理商面临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措施
(一)出口保理商面临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二)进口保理商面临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三、中国保理商面临的特殊风险及其法律防范措施
(一)中国保理商面临的特殊风险
(二)法律防范措施
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研究
一、实用艺术作品基础理论
二、我国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三、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条件之一——“可分离标准”
(一)可分离标准确立的理论基础
(二)美国的分离特性与独立存在原则
(三)探寻我国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可分离标准
四、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条件之二——“独创性标准”
(一)独创性标准
(二)实用艺术品的独创性标准
五、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的完善意见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比较研究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一般性考察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实证研究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优劣分析与比较
(一)债权性流转方式的适用优劣分析
(二)物权性流转方式的适用优劣分析
(三)股权性流转方式的适用优劣分析
四、各地应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土地流转制度
(一)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特色土地物权流转制度
(二)进一步推进全国范围内土地的债权性流转
(三)引导经济发达地区创新推进股权式土地流转
声音商标权保护问题分析
一、声音商标的一般性考查
(一)声音商标的概念与特征
(二)声音商标的法律保护现状
(三)我国立法增设声音商标
二、声音商标保护的比较研究
(一)声音商标的注册要件
(二)声音商标侵权管辖认定
三、声音商标在我国适用中的实际问题
(一)声音商标在我国注册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二)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
四、我国声音商标保护的立法完善建议
(一)明确声音商标显著性判断标准
(二)明确声音商标注册申请要求
(三)确立声音商标侵权管辖判定标准
(四)增设有关仿冒声音商标的规定
论我国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一、医疗损害责任概念以及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分类
二、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双轨制现状以及利弊分析
(一)我国两类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差异
(二)我国两种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利弊分析
三、我国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的构建与完善
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责任研究
一、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责任概述
二、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责任的性质
三、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四、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抗辩事由
五、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
六、完善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对合同外第三方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
(一)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二)规定特别诉讼时效制度
(三)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法律责任鉴定制度
(四)发展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赔偿保障制度
(五)加强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第四编 经济与环境资源法学
论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完善
一、问题的缘起: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之现状分析
(一)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现状
(二)前提:证券欺诈民事赔偿的性质和案件特点分析
(三)结论:完善的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重要意义
二、制度评析: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之法律规定
(一)规范分析:我国民事实体法中证券欺诈民事责任规定的层次
(二)司法实践:由点及面的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发展历程
(三)现状反思:现阶段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整体评价
三、域外观察:国外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
(一)追本溯源:国外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文化分析:法律文化对各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选择的影响
(三)比较借鉴:各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
(四)利弊评析:不同国家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优势与弊端
3.日本选定当事人诉讼
四、审时度势: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之多维思考
(一)宏观背景: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之现实土壤
(二)价值衡平: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
(三)集思广益:学者对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几种观点
五、道路选择: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之具体构想
(一)整体思路:借鉴示范诉讼
(二)具体构想:关于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之具体操作
论证券公益诉讼的程序构建
一、必要性:构建证券公益诉讼程序的动因
(一)证券公益亟待保护
(二)现有民事诉讼程序的制约
二、可行性:我国公益诉讼多元化的探索
(一)证券公益诉讼程序适应性发展
(二)域外证券相关公益诉讼的经验支持
三、域外证券相关公益诉讼程序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程序
(二)我国台湾地区证券团体诉讼程序
(三)德国证券示范诉讼程序
(四)上述国家(或地区)公益诉讼程序比较分析
四、我国证券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建
(一)原告资格
(二)管辖
(三)证据规则
(四)审理方式
(五)执行程序
(六)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程序
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一、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界定
(一)河湖水系连通基本概念
(二)河湖水系连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二、我国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评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二)我国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产生原因
三、国外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及评价
(一)美国
(二)欧盟
(三)澳大利亚
四、对我国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流域、区域联合规划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
(二)完善环评具体程序,划清部门权力与职责
(三)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增加第三方监督机制
(四)健全数据监测网络,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五)规范环评中介服务,加强规划环评专业能力
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重金属污染事件
(二)事件背后的成因分析
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制度法律规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规定之现状
(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域外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的立法经验及启示
(一)域外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的立法概况
(二)域外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
(一)建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体系
(二)建立专门的环境司法救济途径
(三)其他特别保障措施
互联网标准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互联网时代的标准竞争
(一)标准及其形成
(二)标准竞争
(三)标准竞争是互联网竞争的主要形式
二、互联网标准竞争与法律保护
(一)知识产权是合法的垄断
(二)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限制
三、互联网标准竞争中的新问题
(一)互联网竞争中的标准更加具有公益性
(二)互联网标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成本——专利丛林
(三)互联网时代盈利模式的变化
四、互联网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政策
(一)企业自身推动知识的共享
(二)知识产权制度与反垄断法的衔接
第五编 刑法学
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一、被害人过错概述
(一)被害人过错的含义
(二)被害人过错的特征
(三)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的研究现状
二、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犯罪的影响——立足于事实角度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犯罪的影响机制
(三)被害人过错的作用模型
三、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立足于规范角度
(一)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的现状
(二)被害人过错的评价
(三)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影响
(四)被害人过错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前景
本国国民引渡问题研究
一、本国国民引渡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引渡制度背景下的本国国民引渡
(二)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待本国国民引渡问题的态度及其变化
(三)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新动向
(四)我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应然调整
二、本国国民引渡的具体适用
(一)国民范围的确定
(二)国民身份认定时间
三、本国国民不引渡的替代措施及其评述
(一)适用“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二)区域性解决方式
(三)向中立机构移送
(四)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论《刑法》第306条的问题与完善
一、刑法典第306条的立法过程
(一)刑法典第306条的立法过程
(二)刑法典第306条的争议
二、刑法典第306条存在的问题
(一)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二)罪与非罪的界限
(三)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建议
(一)司法适用的严格限制
包容犯相关问题研究
一、包容犯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包容犯的概念
(二)包容犯的基本特征
(三)包容犯的立法现状
(四)包容犯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包容犯的犯罪停止形态和共犯问题
三、包容犯理论设立宗旨及不足
从“德拉任·埃尔戴莫维奇案”解析国际刑法中的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
一、德拉任·埃尔戴莫维奇案的审判情况概览
(一)案件背景及其基本情况回顾
(二)审判情况回放
(三)案件审理中的争议焦点及问题的提出
二、国际刑法中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历史发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执行上级命令可以免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确立
(三)常设国际刑事法院及其规约: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完善
三、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的理论问题分析
(一)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质
(二)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概念
(三)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适用条件
(四)执行上级命令不免责原则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五)“执行上级命令行为”与“胁迫行为”的关系
四、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责任模式及其在国内法中的体现
(一)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的责任模式
(二)对《罗马规约》第33条的评价
(三)对第33条第2款有关明显不法的规定的评析
五、执行上级命令不免除刑事责任原则与我国刑法
(一)执行上级命令不免责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二)司法实践情况
(三)执行上级命令不免责原则对完善我国刑法的借鉴
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医疗回扣问题
一、医疗回扣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二、医疗回扣的危害性及发生的原因
(一)医疗回扣的危害性
(二)医疗回扣发生的原因分析
三、我国关于医疗回扣的刑事政策与立法分析
(一)立法概况
(二)对已有立法之间的深入分析
四、完善有关医疗回扣的刑事政策与刑法建言
(一)刑事立法完善
(二)刑事司法完善
(三)综合治理、防控犯罪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贿赂公职人员犯罪与我国刑法的协调完善
一、关于本国公职人员受贿犯罪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本国公职人员受贿罪与我国刑法之比较
(二)依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贿赂犯罪完善我国刑法的必要性
(三)我国刑法中本国公职人员受贿罪的立法完善
二、关于向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向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与我国刑法之比较
(二)立法完善建言
三、关于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
唐浩彬危险驾驶案法理问题研究
一、唐浩彬危险驾驶案概述
(一)基本案情
(二)裁判要旨
(三)法理问题
二、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中危险的判断问题
(一)关于危险犯中危险判断的理论争议
(二)关于危险犯中危险判断的理论分析
(三)关于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中危险判断的具体分析
三、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中主观罪过的认定问题
(一)关于危险驾驶罪主观罪过问题的理论争议
(二)关于危险驾驶罪主观罪过问题的理论分析
(三)关于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中主观罪过问题的具体分析
四、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中《刑法》第13条“但书”的适用问题
(一)关于《刑法》第13条“但书”适用范围问题的分析
(二)关于危险驾驶罪与《刑法》第13条“但书”关系问题的分析
(三)关于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中能否适用《刑法》第13条“但书”的具体分析
宋代公案与逼上梁山
一、《水浒传》的公案类型分析
(一)“情大于法”导致的冤案分析
(二)“钱大于法”的案件分析
(三)“权大于法”导致的冤案分析
二、冤狱的成因与后果分析
(一)《水浒传》中冤狱成因之实体法上的缺陷
(二)《水浒传》中冤狱成因之程序正义的缺陷
(三)分析“官逼民反”的现实意义
三、《水浒传》与现代社会法治问题的对接
(一)现代法治的水浒困境
(二)走出困境的建议与对策
“赔钱减刑”问题研究
一、关于“赔钱减刑”的争议
(一)刑事和解制度下的“赔钱减刑”是否有违刑法基本原则
(二)“赔钱减刑”的适用范围
(三)关于“赔钱减刑”的适用程序
二、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制度下“赔钱减刑”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一)“先刑后民”模式面临的危机
(二)调解结案的出路——“先民后刑”
三、“赔钱减刑”的正当性分析
(一)“赔钱减刑”的法律价值
(二)“赔钱减刑”的社会价值
(三)“赔钱减刑”在被害人保护和犯罪人处遇问题上的正当性
(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赔钱减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四、“赔钱减刑”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规范化问题
(二)“赔钱减刑”凸显赔偿形式单一
(三)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仍无从实现
(四)犯罪嫌疑人、被害方双方签订和解协议后,被害方态度出现反复甚至反悔
五、关于“赔钱减刑”制度构建的设想
(一)加快“赔钱减刑”的立法进程,确保“赔钱减刑”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二)不断丰富刑事和解的实现方式,顺应多元化解决纠纷的发展趋势
(三)检察机关应当在“赔钱减刑”制度下发挥更多作用
(四)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钱减刑”的赔偿范围
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高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一)企业家、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相关含义界定
(二)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的研究意义
二、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的特点
(一)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的统计特征
(二)从微观案例分析角度来探究
三、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高发的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高发的客观原因
(二)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高发的主观原因
四、民营企业家融资类犯罪高发的防控对策
(一)外部环境方面
(二)企业家自身方面
玩忽职守罪量刑情况实证研究
一、研究概述
二、研究实施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设置
(三)数据处理
三、研究初探:玩忽职守罪量刑具体情况
(一)玩忽职守罪量刑也存在“轻刑化”?
(二)玩忽职守罪在量刑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特点
四、深度考察:变量对免予刑事处罚适用的影响性
(一)被告人基本情况的影响性考察
(二)与被告人相关的变量之影响性考察
(三)与被告人危害行为相关的变量的影响性考察
五、基本结论
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研究
一、监督管理过失基本理论
(一)监督管理过失基本理论的概念
(二)监督管理过失之理论基础
二、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概述
(一)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的概念
(二)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要件
三、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的确定
(一)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存在范围
(二)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的认定原则
(三)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的限定原则——信赖原则
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实务分析
(一)责任事故犯罪案情简介——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案
(二)主体及责任认定
五、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
(一)监督管理过失犯罪之刑罚配置
(二)监督管理过失犯罪处罚原则——从重处罚
第
法学新言:京师法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荟萃是2016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熊跃敏著。
得书感谢您对《法学新言:京师法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荟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