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人用英语撰写的圆明园研究巨著。

内容简介

“南疆痛史话从头,碧海鲸波震九州。漫道圆明劫后火,且凭记忆写琼楼。”字里行间重现这座业已消逝的宫苑,意在还原一幕荣辱交织的历史。《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从宏观上呈现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与日常运行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曾经的苦难与辉煌。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简介

作者汪荣祖,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长于台湾,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咨询总会委员、纽约Peter Lang出版社“中国近代史丛书”主编、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著有英汉双语版《追寻失落的圆明园》(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史家陈寅恪传》、《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学林漫步》、《诗情史意》、《史学九章》、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 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 (Oxford)、Beyond Confucian China (Routledge)等专书十余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博雅双语名家名作”出版说明

双语版新序

简体中文版弁言

繁体中文版引言

ACKNOWLEDGMENTS

英文版自序

Introduction

导论

PART ONE ARCHITECTURE

Chapter 1 Provenance

Chapter 2 Disposition

Chapter 3 Expansion

第一部 建筑

缘始

圆明园的布局

圆明园的扩充

PART TWO HISTORY

Chapter 4 Rise

Chapter 5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hapter 6 Royal Daily Life

Chapter 7 The Sacking

Chapter 8 Repairs and the Final Blows

第二部 历史

圆明园的兴起

圆明园的组织与功能

皇家在圆明园的起居

洗劫与焚毁

重修与最后的破坏

Epilogue The Yuanming Yuan Ruins Park

后记 圆明园遗址公园

FOREIGN References

中文参考书目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是2013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者汪荣祖。

得书感谢您对《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的情结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傅志寰同志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管理实践和记忆随想。
西藏的阿里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北线“无人区”;西藏的风格;去日土,看岩画;古格怀古;神山和圣湖等。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厦门的兴起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述了清朝时,厦门作为一个沿海贸易港口的兴起过程及其在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向我们揭示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逻辑,展示了厦门乃至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的生动细节。对于我们今天深度认识厦门商港由来之路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未来厦门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