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陈先达先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自信问题的探讨。

内容简介

书中关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论述,对于从事文化研究和思想理论工作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篇 文化及其基本问题

01 文化的定义与功能

一、文化是精神生产的创造物

二、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

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

四、西方社会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

02 文化本质与基本形态

一、小文化与大文化

二、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

三、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与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四、应该重视两种文化传统

03 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一、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二、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问题

三、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

04 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的热点的社会背景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篇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01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

二、对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化作用

三、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03 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

0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

结语

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性质决定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

三、防止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下篇 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01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

02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结语

03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04 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附录 来源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先达。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解读 电子书
这是一本生动解读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的书籍。
感性的城市: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 电子书
本书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开辟了理解城市文化和空间的新方法。
国风的符号传统文化艺术课:长长的一年 电子书
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卷,以一年为时间轴,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故事。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说服:公共关系中的文化与修辞 电子书
当前公关领域内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符号意义、叙事版本和叙事结构的竞争。以“管理”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无法发挥公关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力量所具有的形塑公众价值与信仰的作用,同时“文化转向”下的公关研究无法偏离功能学说下的说服范畴。那么,有没有一种路径可以统合“功能”和“非功能”两大范式的联系点,同时使公关的“文化转向”路径更加完善呢?我们应回到说服文化及其理论本身,采用修辞分析和叙事研究探究说服文化的三大具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