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马克思的现实观”,详细论述了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逻辑线索、内涵方法、理论及现实意义等,以及马克思的现实观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实”可以作为支配性概念,并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具有特殊内涵。它经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性”思想的扬弃,又经历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变,它与诸多概念譬如“生产”“劳动”“实践”“运动”“过程”“社会”“历史”“人”形成相互关联,在共同阐释中建构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确立了以此为核心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原则。
作者简介
作者李昕桐,德国汉诺威大学经济学硕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象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实践哲学论丛编委会
何谓实践哲学(代序)
绪言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间接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学说
一 亚里士多德对“潜能”的解释
二 亚里士多德对“现实”(现实性)的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直接渊源——黑格尔“现实的存在论”
一 现实是存在的自身分裂与统一
二 辩证运动作为现实的综合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观形成的逻辑线索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现实观的萌芽
一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
二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政治制度的批判
三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法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现实观的飞跃
一 以劳动的去现实化(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二 以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现实活动(异化劳动的积极的扬弃)实现共产主义
三 以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第三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现实观的深化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观的确立
第五节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现实观的完善
第三章 马克思现实观内涵的双重解析
第一节 语义学视域下马克思的现实观
一 早期通过对照的方式理解的“现实”
二 “现实的人”概念的使用
三 “现实中的个人”概念的使用
第二节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实何以可能
一 马克思通过“现实”理解“思想”和“自我意识”
二 现实的主体是人的感性活动
三 “现实中的个人”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第四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
第一节 结构的方法
一 静态的现实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形态
二 动态的经济结构——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辩证的总体方法
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二 辩证法的现实结构
第五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
一 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内涵
二 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维度
三 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特征
四 马克思“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黑格尔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现实性解读
一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现实性解读的前提
二 实践活动创造历史的现实
三 马克思的现实观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原则意义
一 现实的辩证总体性原则
二 现实的经济本质性原则
三 现实的劳动实践性原则
第六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现实意义——聚焦国家治理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内涵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一 国家治理的前提:切中中国社会现实
二 国家治理要把握理论—现实—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 国家治理要运用马克思切中现实的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一 在现实的历史境遇中理解国家治理,避免无视历史
二 坚持现实的实践性品格,使国家治理在创新中加强和完善
三 在现实总体框架下思考国家治理,克服斩断联系的“事实”
四 在现实的辩证结构中进行国家治理,抛弃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
后续思考:马克思的身体现实性思想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的现实观(实践哲学论丛)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昕桐。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的现实观(实践哲学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