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现实观(实践哲学论丛)

马克思的现实观(实践哲学论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马克思的现实观”,详细论述了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逻辑线索、内涵方法、理论及现实意义等,以及马克思的现实观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实”可以作为支配性概念,并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具有特殊内涵。它经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性”思想的扬弃,又经历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变,它与诸多概念譬如“生产”“劳动”“实践”“运动”“过程”“社会”“历史”“人”形成相互关联,在共同阐释中建构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确立了以此为核心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原则。

作者简介

作者李昕桐,德国汉诺威大学经济学硕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象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实践哲学论丛编委会

何谓实践哲学(代序)

绪言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间接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学说

一 亚里士多德对“潜能”的解释

二 亚里士多德对“现实”(现实性)的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直接渊源——黑格尔“现实的存在论”

一 现实是存在的自身分裂与统一

二 辩证运动作为现实的综合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观形成的逻辑线索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现实观的萌芽

一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

二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政治制度的批判

三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法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现实观的飞跃

一 以劳动的去现实化(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二 以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现实活动(异化劳动的积极的扬弃)实现共产主义

三 以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第三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现实观的深化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观的确立

第五节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现实观的完善

第三章 马克思现实观内涵的双重解析

第一节 语义学视域下马克思的现实观

一 早期通过对照的方式理解的“现实”

二 “现实的人”概念的使用

三 “现实中的个人”概念的使用

第二节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实何以可能

一 马克思通过“现实”理解“思想”和“自我意识”

二 现实的主体是人的感性活动

三 “现实中的个人”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第四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

第一节 结构的方法

一 静态的现实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形态

二 动态的经济结构——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辩证的总体方法

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二 辩证法的现实结构

第五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

一 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内涵

二 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维度

三 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特征

四 马克思“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黑格尔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现实性解读

一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现实性解读的前提

二 实践活动创造历史的现实

三 马克思的现实观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原则意义

一 现实的辩证总体性原则

二 现实的经济本质性原则

三 现实的劳动实践性原则

第六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现实意义——聚焦国家治理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内涵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一 国家治理的前提:切中中国社会现实

二 国家治理要把握理论—现实—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 国家治理要运用马克思切中现实的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一 在现实的历史境遇中理解国家治理,避免无视历史

二 坚持现实的实践性品格,使国家治理在创新中加强和完善

三 在现实总体框架下思考国家治理,克服斩断联系的“事实”

四 在现实的辩证结构中进行国家治理,抛弃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

后续思考:马克思的身体现实性思想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的现实观(实践哲学论丛)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昕桐。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的现实观(实践哲学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 电子书
本书多数论文围绕着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反思而展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4)(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电子书
收录2014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论文二十余篇。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电子书
本书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论证了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与观点,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西方历史哲学、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转变,并以此为马克思辩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解读。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电子书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下) 电子书
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