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

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区域治理弥补中央与地方关系,涵盖公共管理、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

内容简介

区域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央与地方之间越来越多的跨行政层级和跨行政区的要素往来和公共事务,区域治理起到协调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地方之间关系的功能,可以弥补科层制和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割和阻隔,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手段。已有的年度报告多为经济发展报告,以对过去一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还缺乏关于行政方面、社会方面、以及国际方面的区域合作的研究报告。基于此,本系列报告定位于区域治理,不局限于区域经济发展,而是扩展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不局限于区域经济合作,而是扩展到区域公共管理合作、区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不局限于国内区域合作,而是扩展到地方间的国际合作。本系列报告也不局限于整体描述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局限于分区域描述中国的区域发展,而是细化为对主要区域政策、主要区域战略的专门研究报告。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第一章 中国区域政策概述

一 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其功能

(一)区域政策在中国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二)中国区域政策的结构

(三)中国区域政策的功能

二 中国区域政策的构成

(一)全局性区域政策

(二)具体区域政策

三 中国区域政策的效果

(一)中央区域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二)中央政府区域政策对重点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中央政府区域政策对非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

(四)地方政府区域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四 区域政策在中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一)区域政策成为中央与地方互动的平台

(二)试验区的设立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

(三)地方因素已经进入国家的区域政策

(四)央地互动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

(五)中央引导地方间的竞争与合作

(六)中央与地方在区域政策过程中的博弈

第二章 中国区域政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区域政策整体的研究

二 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其推进的研究

三 关于对口支援政策的研究

四 关于经济功能区的研究

五 关于区域协调机制的研究

六 关于区域扶贫政策的研究

七 生态功能区政策

第三章 中国区域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区域政策及其理论基础演变的总体特点

(一)中国区域政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二)中国区域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

二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一)东部率先发展及其政策演变

(二)西部大开发及其政策演变

(三)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其政策演变

(四)中部崛起战略及其政策演变

三 中国区域政策的细化

(一)中国形成城市群主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区域规划被赋予不同功能定位

四 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二)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发展

(三)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地方开发行为的影响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区别

五 中国区域政策演变的特点

(一)区域问题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

(二)中国区域政策处于持续创新演进之中

(三)中国的区域政策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中国区域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五)中国的区域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区域政策发展的新趋势

一 区域合作力度空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二 横贯全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三 国际战略与国内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一带一路”建设

四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五 区域政策新发展的总体特点

第五章 中国区域协调机制研究

一 区域协调机制的概念及理论

(一)区域间利益冲突

(二)区域间利益协调

(三)区域间利益协调相关理论

二 我国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及运作现状

(一)我国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类型

(二)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区域间利益协调的国际经验

(一)欧盟的区域协调经验

(二)美国的区域协调经验

四 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制度创新

(一)促进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立法保障

(二)推动区域政策的精细化

(三)设置区域间利益的协调机构

(四)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制度

(五)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六)发挥社会力量的协调功能

第六章 中国区域政策效果的评价指标

一 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含义

(二)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评价

(三)对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多指数评价

(四)多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二 区域合作效果的状态评价指标

(一)评价区域合作效果的主要指标

(二)区域合作效果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

(一)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等级区分

(二)京津冀大都市区治理的特殊性

五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三地调整各自的区域定位

(二)适合京津冀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

(三)适合京津冀城市间协同发展的机制

第八章 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一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1979—1993)

(二)发展阶段(1994—2007)

(三)融合阶段(2008— )

二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一)较为丰富的区域合作协议体系

(二)较为完备的合作组织机构

(三)较为丰富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四)较为有效的区域合作保障体系

三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成效

(一)形成了三大都市圈

(二)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珠三角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区域

(五)区域一体化进展快

四 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区行政的传统思维与区域合作战略之间的冲突

(二)推进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还未健全

(三)珠三角九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加了合作的难度

(四)跨行政区合作与行政区经济之间的冲突

五 促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一)改进区域合作制度环境

(二)改进区域合作体制

(三)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第九章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

一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独特价值

二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一)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达到高级阶段

(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独特安排

三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推进的策略得当

四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创新

(一)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之处

(二)首次提出区域内的“次区域”合作

五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其他创新

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龙。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 电子书
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差距早已进入学界与政策界的视野,并在政策上进行了诸多研讨与应对。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经过贺雪峰等诸多学者以脚丈量和著书立说,日渐明晰并引发讨论。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和中部分散型村庄三种类型,构建出“农村区域差异”这一中层理论,并从家庭继替、分家模式、养老模式、面子观、人情、生育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检验。
中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 电子书
数字鸿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很广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在解决区域数字鸿沟问题上仍然面临多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数字鸿沟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区域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中还没有人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解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自的阐述。通过对数字鸿沟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第2辑) 电子书
区域文化不同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往往只着眼于对一地之文化的认识,而区域文化则包含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整体文化的深切关怀。《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主要刊登与中国区域文化的理论和创意研究相关前沿成果,包括笔谈、理论反思、专题研究、文化创意、特色史料等栏目,从理论到实践、从研究到梳理、从史实到史料,全方位地观照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的各个面向,以期为中国区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全方位的高端发文和交流平台。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溢出-反馈效应的视角 电子书
区域间经济、环境溢出—反馈效应是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及相关的跨区域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本书从分析区域间环境溢出—反馈机制出发,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和环境溢出—反馈效应测度方法及相关的区域间贸易模式系统识别方法,测算了中国三大地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省级等不同层次区域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实证研究了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区域碳排放责任、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碳排放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现实;“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