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详细记述了卢伟如的一生。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作者陆续收到来自各方的意见、建议及补充材料等。此后,一直在不断修改、完善书稿内容,直至2016年5月24日,因病去世。
本次出版的《走出湾塘 志在卫国——卢伟如的革命人生》即是在作者生前完成的修订稿基础上,经过其家属补充、整理相关材料后完成的。
全书共19章,内容包括继续求学和加入中国共产党、“专心致志于革命事业的开始”、“秘密大营救”中的“罗衡”、在东江抗日游击战场上、从博罗开辟新区到抗战胜利、从自卫反击到北撤山东、挺进中原战役中的副团长等,并附有卢伟如文选及卢伟如年谱。
作者简介
作者卢晓衡,男,汉族,1944年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卢伟如与叶景舟长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级调研员、副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晓衡长期从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台港澳地区学术交流管理工作,对台港澳问题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家乡、家世和童年
一 偏僻山村好风光
二 客家人的好传统
三 发奋图强好子弟
第二章 继续求学和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革命思想萌芽”
二 投入抗日救亡学生运动
三 学生会主席面临的严峻考验
四 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 “专心致志于革命事业的开始”
一 从党支部书记做起
二 转任中心支部书记与认识叶景舟
三 从区委书记到县委组织部长
第四章 “秘密大营救”中的“罗衡”
一 领导茶园和惠州段
二 将秘密交通站设在敌人眼皮下
三 廖承志检查工作堵漏洞
四 接送茅盾等人过惠州
五 邹韬奋在惠州休养
六 “惠州站”的其他功能
七 撤离惠州
第五章 在东江抗日游击战场上
一 在实战中学习提高
二 “以德报怨之义举”
三 “大快人心之举”
四 “积小胜为大胜”
五 粉碎日伪“万人攻势”
六 对敌策反成果多
七 三大队扩充为三个大队
八 粉碎伪军黄猄坑偷袭
九 粉碎日军梅塘偷袭
第六章 从博罗开辟新区到抗战胜利
一 赴博罗开辟新区
二 第五支队政委
三 护送美军飞行员和背送伤员
四 第二支队支队长
第七章 从自卫反击到北撤山东
一 江南指挥部指挥员
二 北撤谈判中的斗争
三 北撤指挥部指挥员
四 乘美军登陆舰北上山东
五 热烈祝贺和直率意见
六 在华东军政大学学习
第八章 挺进中原战役中的副团长
一 调任华野三纵八师二十三团副团长
二 “大运动、大周旋”与磨炼意志
三 攻占许昌后的留守与撤退
四 攻打洛阳的再次突破
五 攻克开封战斗的经验教训
六 出生入死的战友情
第九章 济南战役中的炮兵团团长
一 调任纵队炮兵团团长
二 肃清外围和支援攻城巷战
三 战役总结和悼念王吉文师长
第十章 在淮海战役中
一 “边打边学”与歼灭黄百韬兵团
二 阻击、追赶、拦截与歼灭黄维兵团
三 “打好第一炮”和歼灭杜聿明集团
第十一章 渡江战役和浙东进军
一 山炮团列入渡江第一梯队
二 将大炮搬到江心洲
三 支援步兵强渡长江
四 进军浙东追穷寇
第十二章 解放舟山战役
一 隔海炮击与攻占大榭岛
二 “水伴炮兵”与攻占金塘岛
三 渡海大练兵和解放舟山群岛
第十三章 第三炮校训练部长
一 调任炮校训练部长
二 开展职责教育
三 队伍建设和制订训练计划
第十四章 上甘岭战役中的炮七师副师长
一 “赴朝见学”和重返炮七师
二 投入上甘岭战役
三 协助颜师长指挥和对敌炮战
四 支援步兵保卫坑道和地面战斗
五 继续作战和准备反击
六 担任炮兵群群长和战役胜利
第十五章 反登陆战役和金城战役
一 春季反登陆战役——备而未战的胜利
二 金城战役中的炮兵群群长
三 战斗到停战协定生效之日
四 胜利回国
第十六章 在苏联炮兵指挥学院学习
一 准备赴苏留学
二 冬宫附近的炮院
三 炮院的历史传统
四 学习内容丰富
五 不发教材的授课方法
六 考试都是口试
七 严于律己的普通学员
八 党支部工作
九 学成回国
第十七章 领导炮兵科研攻关
一 第一研究所所长
二 组建科研队伍
三 研制反坦克导弹
四 研制反坦克火箭筒
五 研究院副院长
六 第一代国产东风弹道导弹的研发
第十八章 在军委炮兵的十七年
一 为科研部早日工作
二 在“四清”运动中
三 参加接待“红卫兵”
四 军管和筹建兵器研究院
五 接受组织审查
六 炮兵后勤部副部长
七 炮兵副参谋长
八 兼任司令部党委副书记
九 炮兵副司令员
第十九章 在广州军区副政委岗位上
一 返回广东
二 战斗不止
三 东纵之情
四 因公牺牲
参考书目
附录一 卢伟如年谱
附录二 卢伟如文选
附录三 卢伟如叶景舟合葬碑文
附录四 出书后的留存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走出湾塘志在卫国:卢伟如的革命人生是202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卢晓衡。
得书感谢您对《走出湾塘志在卫国:卢伟如的革命人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