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0)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0)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国务院通过《志愿服务条例》,深圳创新引领志愿服务发展。

内容简介

2017年国务院通过并发布了《志愿服务条例》,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强调,社会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这赋予了志愿服务新的使命,也对志愿服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深圳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在志愿服务方面有多项创新举措引领全国,如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座“志愿者之城”、第一部地方性义工法规、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教育读本、第一张多功能电子义工证等。志愿服务在深圳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圳志愿服务报告(2020)》将会较为全面地分析和呈现志愿服务在社会中的贡献。全书将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案例研究三大部分。其中总报告将进一步研究深圳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现状、各区志愿服务情况,进一步展现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与亮点、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与展望。专题报告将展现深圳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志愿服务、扶贫志愿服务、青少年志愿服务、深圳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深圳志愿服务管理路径探索及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与统计研究。案例报告将从深圳志愿服务U站建设、公共安全志愿服务、卫生系统志愿服务、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参与文明城市创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名单

主编单位简介

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 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的经验和探索

摘要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深圳志愿服务事业:探索、实践、创新、示范

一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志愿服务的社会人文环境

(二)志愿服务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三)志愿服务的城市经济基础

二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发展(1989~1995年)

(二)规范化发展(1995~2005年)

(三)专业化发展(2005~2011年)

(四)跨越式发展(2011~2017年)

(五)质量发展(2017年至今)

三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一)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二)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多元化与规模化趋势并存

(三)志愿服务项目类型丰富,数量持续增长

(四)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措施到位

(五)志愿服务先行先试示范效应明显,社会认可度高

(六)新时代人们对志愿服务发展有更高期待

四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

(一)部门联动: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动各职能部门管理

(二)凝聚共识:上下凝聚共识,党员引领参与社会治理

(三)精神激励:形成了关爱志愿者的社会风气并建立精神激励长效机制

(四)服务常态化:岗位与项目并存,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品牌化发展

(五)服务专业化:深圳志愿服务朝向专业化的路径探索

五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和管理的挑战

(一)宏观层面:发展速度有待加快,制度设计有待加强

(二)中观层面:区域发展不均衡、行业发展不充分

(三)微观方面:志愿服务规模化与精细化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六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研判与建议

(一)深圳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二)深圳志愿服务管理与发展的建议

Ⅱ 专题报告

B.2 深圳志愿者发展报告

一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方法

(二)访谈法

二 深圳志愿者发展回顾和群体特征分析

(一)志愿者发展回顾

(二)志愿者参与率

(三)志愿者构成情况

三 深圳志愿者服务偏好

(一)时间偏好

(二)项目偏好

(三)岗位偏好

(四)激励偏好

四 深圳志愿者动机研究

五 深圳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评价

(一)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知

(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

(三)志愿者的社会支持环境分析

(四)志愿者认可城市志愿服务发展成效

六 对未来志愿者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尊重志愿者,营造平等氛围

(二)认可志愿者,重视激励机制

(三)赋能志愿者,促进社会融入

(四)呵护志愿者,健全保障体系

B.3 深圳志愿服务的经济与社会贡献报告

一 引言

二 经济效益

(一)直接经济效益

(1)收入结构

(2)费用支出

(3)投资保值、增值情况

(二)间接经济效益

三 现存问题

(一)志愿服务统计制度不规范,用于经济测算的基础数据质量不高

(二)现行志愿服务经济价值测算方法不够精细,部分经济贡献量流失

(三)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经济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未建立,经济和社会效益被低估

四 建议与展望

(一)加快探索形成更加成熟的志愿服务经济价值测算方法,构建志愿服务经济价值评价体系

(二)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与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三)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财务审计制度,引导志愿服务组织认真落实财务管理

B.4 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方法

二 深圳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情况

(一)认知层面,志愿服务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普遍了解志愿服务

(二)行动层面,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生活新风尚

(三)组织层面,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质量高,大学生得到切实的成长机会

(四)环境层面,高校志愿服务建设成效显著,学生普遍认可

(五)发展层面,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 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

(一)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

(二)高校志愿服务需要取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三)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

(四)积极参与大型赛会服务,展示志愿者风貌

四 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二)发展对策

B.5 深圳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一 社区志愿服务界定和供给模式

(一)社区志愿服务界定

(二)深圳社区志愿服务供给模式

(三)笋西社区志愿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二 深圳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

(一)志愿服务全面覆盖深圳所有社区,“党建+志愿者”成为“社区标配”

(二)志愿服务已覆盖社区治理各个领域,“红马甲”穿梭“街头巷尾”

(三)志愿服务机制与分类指引日趋完善,学雷锋也要“精耕细作”

(四)志愿服务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享,志愿者激励成为助推动力

三 深圳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 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体系与能力构建

(一)理顺参与逻辑,建立响应式、分担制、参与型的社区志愿服务共享系统

(二)构筑社区志愿者之家,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招募、培训、调度、关怀、激励和保障体系

(三)组建社区志愿者技校,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走向专门化、专业化、专项化和专职化

(四)引入服务设计理念,系统打造接地气、有温度、可持续的社区志愿服务生态圈

B.6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一 企业志愿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一)企业志愿服务的兴起与国内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二)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夯实了企业志愿服务发展基础

(三)志愿服务的价值再发现成为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

二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实践的模式

(一)聚焦公共服务,强化组织体系,践行国企担当

(二)呼应总部战略,发挥业务优势,服务当地社区

(三)成立企业基金会,以科技赋能探索服务专业化

三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的特色

(一)企业志愿服务组织架构逐步完善,“互联网+”提升了管理效率

(二)企业志愿服务项目向多元化、社区化、品牌化发展

(三)完善企业志愿服务激励体系,促进员工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四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面对的挑战

(一)企业志愿服务队伍自我运作能力尚待加强

(二)企业志愿服务项目仍需加强与企业的联结

(三)企业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效性仍需加强

五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的展望

(一)对接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创新企业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二)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设计企业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三)建立企业志愿服务评估体系,展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成效

(四)支持员工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增强企业志愿服务成效

Ⅲ 案例报告

B.7 “红马甲”在行动:深圳扶贫志愿服务

一 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概况

(一)全国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概况

(二)深圳市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概况

二 深圳扶贫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一)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理念可推广

(二)“募师支教”:志愿服务可创新

(三)“热梦科巴”:志愿精神可传承

(四)“亮睛工程”:志愿模式可持续

三 深圳扶贫志愿服务主要经验

(一)项目发起方式

(二)项目实施路径

(三)志愿服务工作保障

(四)扶贫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五 总结与建议

B.8 转型十年:深圳志愿服务U站专业化发展

一 U站的源起与转型

(一)志愿服务U站的启动

(二)志愿服务U站的分类

(三)其他城市的志愿服务站

二 U站与城市公共治理

(一)新城市广场U站:成为赛事志愿服务站常态化转型典范

(二)中国社会保险志愿服务U站:培育专业志愿者,为政府窗口单位增能

(三)“沙河·尚”护河U站:打造社会问题驱动、市民主动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

三 U站的建设与运营经验

(一)政策保障:U站与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同步迭代成长

(二)制度保障:各级义工联为U站提供规范化管理的模式

(三)结构保障:U站模式的开放性让城市志愿服务发展更灵活

(四)财政保障:适度的运营经费是U站维持运作的基本保证

(五)人才保障:人才招募、保留和培育是U站发展的核心

四 U站的发展与展望

(一)优化现有U站运营模式

(二)继续向外推广U站管理经验

B.9 守护碧水蓝天: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

一 志愿服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 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一)海洋环境保护——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

(二)河流治理——深圳市志愿者河长联合会

(三)垃圾分类之蒲公英计划

三 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经验

(一)专业志愿服务切入环保问题

(二)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

(三)“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四 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展望

(一)持续推动环保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二)继续加强环保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三)全力打造环保志愿服务品牌

(四)逐步推广环保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模式

B.10 协同治理:深圳公共安全志愿服务

一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的缘起

二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一)全为安全: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的实践模式

(1)组织架构

(2)组织运作模式

(3)组织服务内容

(1)注重以人为本的赋能培训方式

(2)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应急的科技智能手段

(4)打造安全的文化营造工作

(二)全程服务:深圳市人民医院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1)组织架构

(2)组织运作模式

(3)组织服务内容

(1)志愿服务的广泛覆盖

(2)志愿服务推动了医院人文关怀建设

(3)志愿服务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周转率及降低了医疗投入成本

(三)全心动员: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1)组织架构

(2)组织运作模式

(3)组织服务内容

(1)组建以献血者为主的“同路人”志愿服务

(2)恪守“自愿、无偿”的志愿服务理念

(四)全力保障: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1)组织架构

(2)组织运作模式

(3)组织服务内容

(1)打造了一支“专业立基,以民为本,立法先行,管理规范”的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队伍

(2)常态化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提升全市食品药品安全质量

(3)疫情防控期间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助力防疫抗疫

三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的经验

(一)注重打造以软实力为主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二)打造高度开放的志愿服务参与系统

(三)健全志愿服务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四)稳定志愿服务资金的投入机制

四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协同社会治理的发展建议

(一)制度保障:推动建章立法,保障公共安全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二)人才保障:以专业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为本,以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参与公共安全的自身优势

(三)项目保障:根据时代特点,创新公共安全志愿服务项目,拓展志愿服务范围

(四)理念保障:以志愿服务理念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公共安全氛围

(五)科技保障:注重信息科技手段在公共安全志愿服务中的运用

Ⅳ 附录

B.11 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第三章 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章 促进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B.12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

(四)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

(五)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

(六)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

(七)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监督管理

(八)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引领

三 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能力

(九)完善组织内部治理

(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十一)增强组织造血功能

(十二)加强志愿服务行业自律

四 深化志愿服务组织服务

(十三)强化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十四)推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机制

(十五)全面推行志愿服务记录制度

(十六)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

五 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组织领导

(十七)健全工作机制

(十八)加大经费支持和保险保障

(十九)营造良好环境

B.13 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义工

第三章 义工服务组织

第四章 义工服务

第五章 表彰和鼓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B.14 深圳志愿服务大事记

B.15 后记

皮书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0)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

得书感谢您对《深圳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四川人才发展报告(2018) 电子书
本书围绕新发展理念下的“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展开了成都人才发展的新思考和新探索,系统梳理了北上广等其他8座国家中心城市“人才强市”路径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挑战,在比较中归纳了城市人才引、聚、育、留的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人才集聚培育体系的建设策略。具体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展和人才创新等部分,涉及产业、科教、金融等多种人才类型。
北京产业发展与安全研究报告(2018) 电子书
2018年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的报告,一份权威的研究资料。
湖北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5)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湖北省人才发展现状研究、湖北省企业家成长的障碍研究、湖北省青年企业家成长研究、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研究、做大做强湖北省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的调研包够等内容。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解读 电子书
本书对未来5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作出了全面规划。
仁爱遇上效率:中国语境下的志愿过程 电子书
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既不能被笼统地归结为“舶来品”,也不是纯粹的“土特产”。志愿包含了以仁爱为基底的思想和行动,这在我国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