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外文学关系影响中国比较文学,还启发了问题视野与理论方法。

内容简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带动了整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讨论,到中外文学关系探究中的“文学发生学”理论的建构;从中外文学关系的哲学审视和跨文化对话中激活中外文化文学精魂的尝试,到比较文学形象学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所有这一切探索成果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深入发展,反过来对中外文学关系问题的研究,也有了问题视野与理论方法的启示。

作者简介

郁龙余,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深圳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留学生教学部主任,现任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学刊》主编、北京大学《东方文化集成·东方文化综合研究编》主编。主要著作有《东方文学史》、《中国印度文学比较》、《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诗学比较》等。社会兼职有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郁龙余,上海市人,1946年生。1965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历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学院院长兼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深圳大学留学生部主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印度文学、中印文学、中印诗学比较研究。主要兼职有: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印度文学比较》、《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合著),主编《东方文学史》、《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中国印度文学比较论文选》、《中西文化异同论》,另有印度译作30多万字。目前正完成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国印度诗学比较》。$$$$$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印度学专家,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郁龙余,教授,男,1946年生,上海人。中国印度文学、中印文化关系研究专家。1965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师从季羡林、金克木、刘安武诸师,学习印度语言文学。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升讲师。 1984年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1991年升副教授,1996年升教授。历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学院院长暨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留学生教学部主任,留学生教学部和师范学院顾问。2005至今,任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中国印度文学、中印文化关系研究专家。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中国印度文学比较》《东方文学史》(主编)、《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诗学比较》《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季羡林评传》等;主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古代卷)、《泰戈尔作品鉴赏辞典》《谭云山》《天竺纪行》《泰戈尔落在中国的心》等20多部。印度译著30多万字,在国内外期刊或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郁龙余:中国印度文学、文化比较研究专家。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郁龙余,上海市人,1946年生。1965年毕业于上海三林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学习,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历任比较文学研究所长助理,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学院院长兼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深圳大学留学生教学部主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基地)副主任、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印度文学和文化、中印文学、中印诗学比较研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著有《中国印度文学比较》、《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合著)、《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诗学比较》,主编《东方文学史》、《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中国印度文学比较论文选》、《中西文化异同论》等,另有学术论文40余篇、印度译作30多万字。其他作者简况,请见《后记》。$$$$$郁龙余(1946—),男,上海人,现任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东方文学史》、《中国印度文学比较》、《梵典与华章》、《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印度文化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绪论

第一章中印文学交流与佛典汉译

第一节

印度佛教与印度主流文学

第二节

汉译佛典是稀世文学宝藏

第二章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题材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形象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

第三章佛典汉译与中国翻译学

第一节

译经活动和中国翻译学

第二节

中国翻译学的四大特色

第四章印度故事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佛本生》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五卷书》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其他印度故事的在华传播

第五章印度两大史诗在华传播轨迹

第一节

佛经汉译及史诗的隐性传播

第二节

两大史诗的汉语翻译与传播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两大史诗的研究

第六章印度戏剧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和印度戏剧关系梳理

第二节

印度戏剧的中国译介与研究

第七章印度现代文学的汉译与研究

第一节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新文学

第二节

中国对普列姆昌德的接受

第三节

印度英语文学的中国译介

第四节

印度其他文学的中国译介

附录:《北京大学印度英语文学博士论文摘要》汇编

第八章季羡林和印度文学研究新局面

第一节

季羡林创建中国现代梵学

第二节

季羡林的治学之道及影响

第三节

又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第九章徐梵澄:苦行者的学术样板

第一节

三十三年寂寞的文化苦旅

第二节

徐梵澄对汉籍的英语译介

第三节

徐梵澄汉译印度文学哲学

附录:徐梵澄本地治理廿七年纪略

第十章金克木、黄宝生印度文学研译

第一节

金克木和他的《梵语文学史》

第二节

黄宝生及其《印度古典诗学》

第三节

印度诗学在中国的传播接受

第十一章刘安武及其印地语文学研译

第一节

中国印地语文学研译概述

第二节

刘安武的印地语文学研译

第三节

从印地语文学到东方文学

附录:《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摘要》汇编

第十二章谭云山、谭中与印度现代汉学

第一节

谭云山与印度现代汉学开拓

第二节

谭中的汉语教学与中印研究

第十三章师觉月与现代印度汉学开拓

第一节

师觉月对印度现代汉学的贡献

第二节

师觉月汉学事业的影响与发展

第十四章《老子》、《庄子》在印度

第一节

老子佛陀千年难解的恩怨

第二节

奥修与《老子》、《庄子》

第十五章拉贾·拉奥笔下的中国

第一节

拉贾·拉奥与中国“神交”

第二节

拉贾·拉奥作品中的中印灵感

第十六章中国文学作品的印度译介

第一节

印度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译

第二节

面向印度读者的中国文学译介

附录:印译中国诗歌:古老文化的交融

附录中印文学交流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是201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郁龙余。

得书感谢您对《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9年春之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秋之卷)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年秋之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春之卷)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8年春之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秋之卷)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9年秋之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春之卷)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年春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