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研究(第一辑)

三国文化研究(第一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陕理三国文化研究的专家撰写的《三国演义》研究论文辑录。

内容简介

本书由陕西理工大学三国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该所一直把《三国演义》和三国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书收录由本校举办的有关三国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论文以及本校专家的研究成果,本辑主要收录关于《三国演义》研究的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三国文化研究》(第一辑)编委会

前言

作者及版本研究

施罗定位,不可移易

周邨先生所藏《三国演义》两种叙考兼及李渔序两种——为纪念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顾问周邨先生而作

一、得见周邨先生旧藏两种《三国演义》及作此文的因缘

二、周邨先生旧藏珍贵《三国演义》两种叙录

三、结语

在建阳刻书文化背景上讨论“三国”小说之三题

一、叶逢春本:现存最早的明代建阳书坊刊《三国志演义》

二、《三国志演义》中关索和花关索故事的插入

三、余象斗刊本,以及建阳书坊和江南书坊的交流融合

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研究述评

一、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尹直《名相赞》的基本认识

二、关于尹直及《名相赞》的几点补充

三、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成书时间研究述评

四、尹直《名相赞》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述评

两种《三国演义》版本中的“七擒孟获”及其文化意蕴探析

一、两种版本中“七擒孟获”情节异同的比较

二、易代文人的心态之悲

三、儒学文化的持守与历史责任的担当

四、小结

周文业先生和他的《三国演义》版本数字化研究

十五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

一、关于作者

二、关于作者籍贯

三、关于成书年代

四、关于版本

思想意蕴与文化内涵研究

《三国演义》与政治智慧

一、《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什么

二、《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智慧

从《三国演义》窥探小说中的民本、自由法律理念

一、“君择臣,臣择君”

二、“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得之”

三、余论:公私欲之辨别

从《三国演义》看联盟抗敌的政治思想

一、联盟抗敌的历史渊源

二、《三国演义》中的联盟抗敌思想

三、联盟抗敌的历史意义

天理与天数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一、《三国演义》:天理比天数重要

二、《封神演义》:天理不够,天数来凑

三、比较与结论

魏、蜀、吴三国招贤纳才用例浅析

一、魏方用人之例

二、吴方用人之例

三、蜀方用人之例

明清文化视域下的《三国演义》序跋透视

以“天道”的名义重读《三国》

谈《三国演义》战争中的计谋

一、木马计

二、空城计

陆逊在猇亭之战中的智谋略论

从刘备之泪看其权术谋略

引言

一、刘备之泪

二、刘备之泪的权术谋略

三、《三国演义》中刘备之泪的思考

结语

正确评价《三国志演义》里的谋略

论《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谶言研究

一、天心谶

二、民心谶

三、天人之际

《三国演义》中的管辂与轨革卦影术

《三国演义》是三国历史的精彩回放

一、影有标杆 水有清源

二、润色合度 情理圆满

三、立足正道 是非剖判

四、才映一世 神通各显

五、丰补疏漏 缜密客观

“衣带诏”系子虚乌有的矫诏

人物形象研究

《三国演义》中士人描写简论

一、小说中的士人描写

二、士人不同表现的原因

三、总结

《三国演义》叙“士”刍议

孔融的前生今世

曹操的历史形象及《三国演义》对其的塑造

一、曹操的历史形象是由其自身行为决定的

二、晋唐时对曹操的评价即亦奸亦雄

三、宋人对曹操的评价呈多元化,但多数人否认曹魏的正统性

四、小说、戏剧未影响知识界对曹操的评价

五、《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总体符合历史

六、近人评价曹操时掺入了过多的情绪化、理想化因素

七、明辨曹操奸臣行为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汉末三国文化与诸葛亮之侠风

诸葛亮:史传与文学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顾茅庐管见

“三顾茅庐”与志怪小说

论孟达真实面目及其叛蜀之原因

一、孟达其人

二、孟达叛蜀的原因

创作方法与艺术研究

近三十年来关于《三国演义》虚实叙事的研究

一、努力概括虚实相统一的具体艺术手法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虚实的具体比对

三、对叙事成分虚实的比例作量化的分析和思考

四、比对向《三国演义》版本系列和文史纵深发展

五、从理论上探索《三国演义》虚实的叙事

近三十年《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述略

一、思想内容比较

二、人物形象比较

三、综合比较

四、其他比较研究

性格决定命运——三国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

一、朝代兴亡成败非是罗贯中终极的关注点

二、罗贯中突破了用忠奸斗争诠释社会成败原因的模式

三、罗贯中不采信因果循环论的噱头

四、探寻悲剧性格怎样铸成悲剧命运

五、提炼表露悲剧性格特质的细节与情节

《三国演义》战争书写及其范型意义

一、“全景”式地展示战争,重在经验教训的总结

二、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战争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以“智谋”为核心,重在对哲理性内容的阐发

四、从各个角度审视战争,相“犯”而“不犯”

五、笔法灵活多变,曲尽其妙

《三国演义》中的“的卢”故事及其叙事功能

一、“的卢”故事与情节生发

二、“马跃檀溪”与小说主题的凸显

三、的卢“妨主”与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国演义》中的琴

一、《三国演义》中关于琴的描写

二、《三国演义》没有写到的琴人和作品

三、琴的出现增添了《三国演义》的小说魅力

传播与影响研究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学影响三题

“马跃檀溪”与“三跳涧”

从大将军“八字”威风谈起

“十三妹”学桃园兄弟

汉水流域戏曲中的三国戏

一、陕南一带的三国戏

二、襄阳南阳一带的三国戏

三、武汉钟祥一带的三国戏

论汉中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一、汉中地区的三国文化崇拜

二、文体特征与汉中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三、地域文化与汉中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论陆士谔《新三国》中的新民想象

一、张民权:许人民参与国政

二、育民德:培育现代公民理念和传承儒家伦理观念

三、鼓民气:培育尚武、务实、沉毅精神

四、开民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五、新民之道:发展教育和编创新小说

从“忠实原著”到“解构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探讨

一、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

二、英雄的塑造与英雄的消解

三、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

汤姆斯与《三国演义》的首次英译

一、译者研究

二、文本解读

三、影响研究

日本吉川英治“三国”小说中的首尾问题

增头去尾的《三国志演义》复写

充满武士道色彩的吉川“三国”开篇

来得怪去得快的鸿芙蓉小姐

替换了尊王与佐幕的蜀魏之争

化作军国主义挽歌的星落秋风五丈原

结语

《三国演义》在韩传播的若干问题

一、《三国演义》与朝鲜女性读者

二、《三国演义》与朝鲜王朝的满文教育

三、《三国演义》的铜活字印刷

四、《三国演义》与朝鲜正祖“文体反正”

五、《三国演义》的清廷出口禁令

六.《三国演义》在琉球的传播

七.《三国演义》在朝鲜之诵读讲唱

论《三国演义》与泰国文学融通的榕树模式

一、什么是融通

二、榕树的植物特性及其文化意味

三、《三国演义》与泰国文学的融通

四、《三国演义》与泰国文学融通模式的典型意义

新媒介语境下三国文化去经典传播

一、大数据中的三国文化去经典传播趋势

二、游戏与三国文化的新媒介传播特性

三、三国文化游戏传播的隐忧

四、反思与建议

2015·汉中《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三国演义》研究

二、《三国志》与三国历史研究

三、三国时期的作家与作品研究

四、三国文化与汉中研究

五、三国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后记

三国文化研究(第一辑)是2017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雷勇。

得书感谢您对《三国文化研究(第一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海丝文化研究 第二辑 电子书
本书分为传承篇、历史篇、拓展篇三部分,收录了《泉州海丝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泉州高校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基于海丝文化建设视角的泉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闽南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策略研究》等文章。
新世界史(第一辑) 电子书
本辑以“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国界的思考”为主题展开讨论。
四库学(第一辑) 电子书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一辑。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5/总第4辑) 电子书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是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致力于探讨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力图促进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话与融通,推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本辑为第4辑,所收论文作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李宗桂、丰子义、傅有德、孙熙国、李翔海、田克勒、宋志明、谢晓娟、成中英。
德国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区位地理、认同与文化符号的角度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颇有学术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