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互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着力对问与答在形式和功能上的不对称现象作出解释。
内容简介
问对答在语言形式和社会交际行为上有较强的限制性,答者出于互动目的,遵守或突破问句限制,就是问答互动的主要内容。
全书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所言”之“所为”,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谢心阳,1987年10月生,甘肃兰州人。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互动语言学。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汉语话语研究”丛书编委会
总序
序一
序二
转写符号说明
绪论
1.1 疑问难题与基于互动的解题思路
1.2 本书的目标和意义
1.3 语料来源
1.4 本书内容
第一章 疑问的互动语言学视角研究
1.1 互动语言学概述
1.2 疑问的互动语言学视角
1.3 互动语言学研究对疑问本质的探讨
1.4 社会行为与疑问的互动功能
1.5 小结
第二章 回应与问答的互动研究
2.1 疑问回应概述
2.2 汉语回应研究概述
2.3 回应系统初探
2.4 答者和听者,回答、回应和应接
2.4.1 答者和听者
2.4.2 回答、回应和应接
2.5 小结
第三章 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3.1 引言
3.2 是非问句无标记回应的基本类型
3.2.1 单词型回应
3.2.2 重复型回应
3.2.3 是非问句的回应类型
3.3 特殊疑问句无标记回应的基本类型
3.3.1 特指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
3.3.2 讲述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
3.3.3 特殊疑问句的回应类型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转换型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4.1 引言
4.2 措辞转换型回应
4.2.1 关于程度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4.2.2 提供信息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4.2.3 更换词语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4.3 规程转换型回应
4.3.1 行为规程转换型回应
4.3.2 话题规程转换型回应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不确定性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5.1 引言
5.2 不确定性回应与互动参与者对策
5.2.1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一
5.2.2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二
5.2.3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三
5.3 作为不确定性回应与模棱语的“(我)不知道”
5.3.1 作为问句回应的“(我)不知道”
5.3.2 作为模棱语的“(我)不知道”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6.1 引言
6.2 他发修正及其互动功能
6.3 一般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6.3.1 一般疑问式回应的基本形式
6.3.2 一般疑问式回应的互动功能
6.3.3 “是吗”
6.4 疑问式回应与回声问
6.5 小结
第七章 多模态资源与汉语口语中陈述式疑问句的解读
7.1 引言
7.2 认识状态与陈述式疑问句的判定
7.3 陈述式疑问句的词汇句法惯例
7.4 陈述式疑问句的具身动作特征
7.4.1 身体前倾与陈述式疑问句
7.4.2 注视与陈述式疑问句
7.5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功能与互动环境
7.5.1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功能
7.5.2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环境
7.6 结语与余论
第八章 结语与余论
8.1 汉语口语的回应系统
8.2 疑问本质的再探索
8.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文一 互动语言学方法与汉语研究
附文二 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探索
附文三 《互动语言学:社会互动中的语言研究》介绍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后记
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汉语话语研究)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谢心阳。
得书感谢您对《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汉语话语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