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汉语话语研究)

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汉语话语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互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着力对问与答在形式和功能上的不对称现象作出解释。

内容简介

问对答在语言形式和社会交际行为上有较强的限制性,答者出于互动目的,遵守或突破问句限制,就是问答互动的主要内容。

全书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所言”之“所为”,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谢心阳,1987年10月生,甘肃兰州人。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互动语言学。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汉语话语研究”丛书编委会

总序

序一

序二

转写符号说明

绪论

1.1 疑问难题与基于互动的解题思路

1.2 本书的目标和意义

1.3 语料来源

1.4 本书内容

第一章 疑问的互动语言学视角研究

1.1 互动语言学概述

1.2 疑问的互动语言学视角

1.3 互动语言学研究对疑问本质的探讨

1.4 社会行为与疑问的互动功能

1.5 小结

第二章 回应与问答的互动研究

2.1 疑问回应概述

2.2 汉语回应研究概述

2.3 回应系统初探

2.4 答者和听者,回答、回应和应接

2.4.1 答者和听者

2.4.2 回答、回应和应接

2.5 小结

第三章 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3.1 引言

3.2 是非问句无标记回应的基本类型

3.2.1 单词型回应

3.2.2 重复型回应

3.2.3 是非问句的回应类型

3.3 特殊疑问句无标记回应的基本类型

3.3.1 特指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

3.3.2 讲述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

3.3.3 特殊疑问句的回应类型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转换型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4.1 引言

4.2 措辞转换型回应

4.2.1 关于程度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4.2.2 提供信息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4.2.3 更换词语的措辞转换型回应

4.3 规程转换型回应

4.3.1 行为规程转换型回应

4.3.2 话题规程转换型回应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不确定性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5.1 引言

5.2 不确定性回应与互动参与者对策

5.2.1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一

5.2.2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二

5.2.3 互动参与者对策之三

5.3 作为不确定性回应与模棱语的“(我)不知道”

5.3.1 作为问句回应的“(我)不知道”

5.3.2 作为模棱语的“(我)不知道”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6.1 引言

6.2 他发修正及其互动功能

6.3 一般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

6.3.1 一般疑问式回应的基本形式

6.3.2 一般疑问式回应的互动功能

6.3.3 “是吗”

6.4 疑问式回应与回声问

6.5 小结

第七章 多模态资源与汉语口语中陈述式疑问句的解读

7.1 引言

7.2 认识状态与陈述式疑问句的判定

7.3 陈述式疑问句的词汇句法惯例

7.4 陈述式疑问句的具身动作特征

7.4.1 身体前倾与陈述式疑问句

7.4.2 注视与陈述式疑问句

7.5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功能与互动环境

7.5.1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功能

7.5.2 陈述式疑问句的互动环境

7.6 结语与余论

第八章 结语与余论

8.1 汉语口语的回应系统

8.2 疑问本质的再探索

8.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文一 互动语言学方法与汉语研究

附文二 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探索

附文三 《互动语言学:社会互动中的语言研究》介绍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后记

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汉语话语研究)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谢心阳。

得书感谢您对《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汉语话语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电子书
本书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
汉语序数范畴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形式与语义互证、定性与定量配合的方法,研究汉语序数范畴的表达。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汉语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的类别,翔实地描写了汉语序数范畴的三大表达形式。全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揭示了它在句法、语义上的诸多特征,探讨了它的典型性问题,并以“第”和量词的隐现为视点,寻找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点,最后概括了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7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探讨翻译的定义、研究范围、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第2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第3章为语言元功能与翻译研究。第4章为语境与翻译研究。第5章为语法隐喻与翻译研究。第6章为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第7章为结论,总结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同时也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基于复杂理论研究汉语类型特征问题,在构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SLA领域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类型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并对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的留学生的中介语及汉语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来源国学习者偏误所反映的汉语类型特征的共同之处及差异之处。全书共五章,分别为:绪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研究设计,讨论与分析,建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