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如《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新发展理念,特别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了多重视域的批判性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深入把握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时代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时代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经前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三 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史前认识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探讨认识的发生要顾及前语言的认识形式
二 关于原始思维逻辑的特质及其与形式逻辑的关系
三 由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过渡的机制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之间
一 “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个过渡性的理论范畴
二 危机的缓解与革命的退潮
三 在“货币”中发现“资本”
四 “价值”与“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直接理论准备
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
一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裂: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时代背景
二 市民社会中人的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与尘世的生活
三 犹太精神:市民社会的本质精神
四 人的解放:市民社会批判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
一 “政治经济学的前提”的批判
二 劳动价值论的“哥白尼革命”
三 “理论总问题”的转换
马克思辩证法的真实意义
一
二
三
历史、文本与问题
一 《资本论》的最初介绍(1902~1922)
二 《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问世(1923~1938)
三 《资本论》的进一步传播(1939~1949)及拓展性讨论
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具体构建
一 现代社会之主题:“劳动-资本”的辩证结构
二 历史道路之横向:世界经济体系的共时性结构
三 历史道路之纵向:“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历时性结构
青年马克思论科学与哲学的分野
一 对感性现象的不同理解
二 对实证知识的不同态度
三 对心灵宁静的不同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历史运用的回溯性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运用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历史运用的基本特征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历史运用的历史启示
论青年毛泽东的劳动观
一 青年毛泽东劳动观的理论背景
二 青年毛泽东劳动观的实践维度
三 短暂的启蒙与深刻的印痕:青年毛泽东劳动观的理论评析
问题意识与发展理念变革
一 问题是发展理念变革的基础
二 社会发展总问题的新特征
三 基于问题转型的发展理念变革
新发展理念的双重属性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二 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属性
三 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关系属性
G20杭州峰会与太和博弈
一 G20峰会的由来与中国角色的复杂性
二 博弈的零和、负和、正和、太和
三 一切博弈本质上都是太和博弈
四 兼容性:改革开放在中国和世界
五 全球治理中的太和博弈
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要义
一
二
三
四
论创造的意义
一 创造与成就
二 创造与世界
三 创造与认识
四 创造与根据
五 创造与义务
六 创造与真理
七 创造与规定
结语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寻求与确立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一 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二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汲取营养
三 打造人类共同体,共建“全人类共同价值”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论“自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维度
一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由”
二 西方“自由”概念的发展
三 马克思的自由观
关于“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一 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
二 中国共产党强调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三 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
现代性视域中的“平等”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 古代和现代的平等观念
二 现时代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 走向平等之路
建设文化强国:从应对挑战到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一 建设文化强国的主要挑战
二 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方案
三 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经验
信息时代生态城市建设之事实与价值关系探析
一 事实与价值的哲学内涵
二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三 事实与价值范畴视域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
二
三
物化问题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矛盾:论卢卡奇的批判方式
一
二
三
四
当代西方剥削理论评析
一 当代西方剥削理论的最新进展
二 回到马克思——重新审视西方剥削理论
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 “绝对的历史主义”与“实践的一元论”
二 经济与文化
三 市民社会与国家
“意识形态一般”的思想语境与理论图式
一 意识形态批判语境中的“劳动力再生产”
二 “意识形态一般”的理论图式:主体传唤与意识形态机器
三 远未终结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超越可能与理论效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2辑总第23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2辑总第23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