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南宋中期记体文。
内容简介
书中重点探讨了公共建筑记文、私人居所记文、山水题名与单篇山水游记、日记体游记等代表性记体文:细致梳理其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写作观念、呈现方式与文体新变,总结这一时期记体文的时代面貌与写作实绩;同时考察古文与文人日常生活的互动、南宋中期文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呈现当时文人参与社会生活、经营日常生活的多个侧面。
本书通过单篇记体文呈现的同一时期多个微观文学生态的聚集,观察南宋中期文人对生活的细致感触与深入思考,有助于现代人深入理解和认识南宋中期文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理解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面貌、生活理想。
作者简介
作者谭清洋,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文学,主讲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诗词研究”“国学精选”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北京社科青年学者文库》编委会
出版说明
序 言
绪 论
第一章 南宋中兴时期记体文的写作背景与写作观念
第一节 南宋中兴的时代背景
一、偏安局势下的社会复兴
二、“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入融合
第二节 南宋中兴时期文人的古文观
一、文道观:以道为本,文道一体
二、文气论:“文以气为主,非天下之刚者莫能之”
三、功能说:“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
四、典范选择:从经传诸子到韩、柳、欧、苏
五、风格倾向:上承北宋,兼容并包
第三节 南宋中兴时期文人的记体文写作观念
一、纪实本色的坚守
二、对议论成分的接纳
第二章 地方社会建设的记功
第一节 基础设施修建记:地方建设之功的铭刻
一、对南方民情的体察与记体文题材的开拓
二、地方社会振兴的注脚
三、“风波”中的一座浮桥及三篇桥记
第二节 官署修造记:政治秩序恢复与强化的文学渲染
一、官署修复、扩建的如实记录
二、地方历史沿革的考察梳理
三、官员勤政爱民形象的树立
第三节 学校记:文教建设的记录与教育理念的阐发
一、“沂泗之风,宛然在目”:文教事业繁盛录
二、赞圣人之道,勉诸生以学
三、道学家弘扬教育思想的媒介
第四节 祠堂记:“国朝”先贤精神的揭示与发扬
一、祠堂教化意义的揭示
二、富于时代特色的人物品评
三、庆历、元祐士风的回响
四、道学发展史的简要梳理
第五节 寺观记:儒家文人对佛道的褒扬
一、“天下乱则先坏,治则后成”
二、儒家士大夫身份意识的深刻印记
第三章 私人空间精神意义的赋予和阐释
第一节 私人居所记文:燕居之乐的追求及其文学印记
一、记述对象:从开放空间到私人领地
二、命名与释名:精神意义的赋予
三、从“迂叟之乐”到“君子之乐”
第二节 藏书楼记:藏书、读书风尚的弘扬
一、进入中兴时期记体文的藏书楼
二、“万卷”与“一经”
三、“诗书继世长”
第三节 书斋记:书斋自是黄金屋
一、精神空间的文字记录
二、陋巷箪瓢之乐的切身体会
三、阅读姿态的精彩描摹
第四节 由私人空间到公共话题的文学途径:《雪巢记》与雪巢书写
一、雪巢主人林宪生平考
二、《雪巢记》中尤袤的慷慨歌颂与雪巢文化意义的彰显
三、雪巢书写的多维度延伸
第四章 描摹江南山水,载录风土民情
第一节 山水题名的扩张
一、表情达意功能的强化
二、“边境”题名中浓缩的故土之思
第二节 山水游记:无往不在的山水之乐
一、“实其事为记”与长篇游记的发展
二、市民之游与文人之乐
第三节 山水游记与山水诗的互补:以南岳唱酬为中心
一、南岳唱酬中的破体为文
二、南岳游山诗作与序文的对比
三、山水诗情与“戒惧警省”的博弈
第五章 “新兴文体”的开拓:日记体游记的兴盛
第一节 日记体游记的源流
一、日记体游记的产生
二、北宋的日记体游记写作
三、南宋中兴时期日记体游记写作的兴盛及其动因
第二节 行游类日记:官员之行与文人之游的综合记录
一、南宋中兴时期行游类日记概述
二、官员之行:社会民生的调查记录
三、文人之游(上):“江山之助”的多种路径
四、文人之游(下):文人生活乐趣的展现
第三节 使金类日记:出使经历与使臣复杂心态的立体呈现
一、南宋中兴时期使金类日记概述
二、摹写地图,尽记朝仪:使者的戒备与自信
三、舆图换稿,满目疮痍:偏安之恨的隐晦表达
第六章 南宋中兴时期记体文的写作特点及其新变
第一节 记事本职的严谨履行
一、以叙事为中心的文章架构
二、叙事技巧的灵活驾驭
第二节 因事立论与记体文议论的深入
一、就题立意,贯穿事实
二、因事立论,夹叙夹议
三、思辨意识与记体文议论的极端化倾向
第三节 记体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
一、对诗赋形式的借鉴
二、记体文与笔记记事的微观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美事微言:南宋中兴时期记体文研究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谭清洋。
得书感谢您对《美事微言:南宋中兴时期记体文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