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的师门与师法

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的师门与师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现象研究,新颖视角洞察南宋诗人创作影响,宏阔学术视野深入宋诗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现象,主要从师门关系与师法模仿两方面来剖析两者,以至两者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中兴诗人的创作过程、创作成果与中兴诗坛的诗歌发展。全书主要分为绪论、总论、分论、结论四部分。此书视角较为新颖,此前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一般限于在诗派内部考察其师承关系,或限于研究某两位诗人之间的师承关系。而本稿则从宏观的角度,以整个南宋前期诗坛为考察范围,这不但体现出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也为我们深入探索宋诗的演变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书稿资料极为翔实,无论是作品文本的统计分析,还是今人研究成果的评述介绍,都不惮其烦,竭泽而渔,展示出极为扎实的学术功底,是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中较难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黄偉豪,1981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潮州,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師從莫礪鋒教授。先後於嶺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現為澳門科技大學中文助理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緒論

總論:知人論世——南宋中興詩壇師承總貌

第一章 南宋中興詩壇師承之構成

第一節 遠紹授受淵源的學術傳統

第二節 發軔於唐代而有别於唐代的文學師承

第三節 繼承北宋臻於全面的文學師承模式

第四節 南宋中興詩歌師承意識的確立

第二章 南宋中興詩壇師承的特徵

第一節 師門關係與師法倣效雙軌並行的詩歌發展

第二節 詩歌創作與師承風尚的關係

第三節 詩歌師承的共同側重點

第四節 中興詩人對師承的突破之共有特徵:以俗爲雅

分論:詩家分析——“中興五大家”師門關係、師法倣效與詩歌創作

第一章 “中興五大家”芻議

第二章 “中興五大家”之一:陸游

第一節 陸游師承考述

第二節 師承來源與詩學理念、詩歌創作的關係

第三節 陸游詩歌對師承的突破

第三章 “中興五大家”之二:楊萬里

第一節 楊萬里師承考述

第二節 師承來源與詩學理念、詩歌創作的關係

第三節 楊萬里詩歌對師承的突破

第四章 “中興五大家”之三:范成大

第一節 范成大師承考述

第二節 師承來源與詩學理念、詩歌創作的關係

第三節 范成大詩歌對師承的突破

第五章 “中興五大家”之四:尤袤

第六章 “中興五大家”之五:蕭德藻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的师门与师法是201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黄偉豪。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的师门与师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柳永的情感世界与市民文学 电子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柳永的市民文学观,通过柳永及其词诗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进行较全面论述;下篇试图对柳永现存全部词诗文所表达出来的市民文学观,进行简要释义。
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 电子书
本书从整个汉语文学世界的宏观角度审视澳门文学:澳门文学提供的经验及其文学书写是独特的文学存在,澳门文学组织及其媒体形态为澳门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而澳门文学的特有生态为汉语文学的生息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本书在全世界汉语文学的总体框架中,讨论澳门文学应有怎样的定位,并在汉语新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准中确认澳门文学的独特价值,对于澳门文学的价值认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 电子书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确立健全的文学观与大众文化观,获得看待文学与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方法和价值立场。通过“鉴赏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深入到文学经典、文体与文学创作、审美阅读与文学鉴赏、文学阐释与文本解读、通俗小说与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与文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视觉文化等问题之中,呈现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种种面向。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巴蜀地区的文学与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巴蜀文学研究、巴蜀女诗人研究、巴蜀文学文献辑补和巴蜀名人年谱整理。本书避开了学界对唐、宋巴蜀文学研究的热点,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晚唐五代和明清时期的巴蜀地区,不仅研究巴蜀地区有名的作家、作品和诗文流派等,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及巴蜀地区的才女作家,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和系统研究,同时对相关巴蜀文献进行了辑补和整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