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

内容简介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新时期与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占据着核心战略地位,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报告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增长极、可持续发展理论,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四大领域16个指标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统计数据以及Stata、SPSS、ArcGIS软件和自然断裂点分析、可靠性检验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作者简介

曾刚,1961年1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主要从事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与规划、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中外学术期刊、出版社发表论著80多篇(部)。$$$$$曾刚,男1961年1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82年7月获湖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地理学),1992年7月获德国Jusrus-Liebig-University-Giessen区域规划学位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主要从事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与规划、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中外学术期刊、出版社发表论著80多篇(部)。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流域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曾刚,汉族,1975年8月出生,四川江油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研究领域为银行理论与实践。$$$$$曾刚,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协协会副理事长暨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

石庆玲,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城市发展研究院讲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刚,1961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1982,就读于湖北大学地理科学系,留学于德国吉森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胡浩,城市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关注并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产业规划与布局、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等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或参与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30余项;曾获省市级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优秀学术论文3项;担任《ChineseJournalofUrbanandEnvironmentalStudies》等期刊匿名审稿人。$$$$$曾刚,1961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1982,就读于湖北大学地理科学系,留学于德国吉森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前言

编写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

第一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已成国际共识

二 国家区域战略部署要求区域协同发展

三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第二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评价方法

一 科学基础与理论依据

(一)增长极理论

(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二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二)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三)国际性与地方性相结合

三 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二)科技创新指标

(三)交流服务指标

(四)生态保护指标

四 指标计算与赋值方法

第三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一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 长江经济带专题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科创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交流服务能力排行榜

(四)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协同能力排行榜

(五)不同领域协同能力的相关关系

三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变化情况

四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空间分异

第四章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治理委员会

二 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建立长江流域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之间的协作网络,将绿色发展作为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二)启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跨界共享试点,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绿色技术共享机制建设

(三)启动长江环保信息库建设,推动科学决策和环保信息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构建横向水生态补偿/交易框架,切实解决上中下游无序排污导致的水环境持续恶化问题

三 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一)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

(二)协调不同层级的产业基金,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功能性战略互补功能,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四)加强产学研用联盟建设,促进产业互信、互惠、合作机制的形成

四 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分层协同发展机制

附录1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 基于要素的区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一)ISO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际标准(2014年)

(二)西门子和经济学人绿色城市指数(2011年)

(三)英国未来论坛可持续城市指数(2007年)

(四)中国国家环保部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建设指标体系(2013年)

(五)美国普华永道机遇城市指数(2014年)

(六)世界银行城市竞争力指数(2015年)

二 基于综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一)欧盟空间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2000年)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测度(2013年)

(三)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指标体系(2016)

附录2区域协同发展海外经验

一 欧洲莱茵河生态治理跨国协调管理经验

(一)以国际化、标准化的协同治理确保黄金水道的生态环境压力最小化

(二)以水环境与流域生态协同治理解决生态困境

二 北美五大湖区生态系统协同修复治理经验

(一)一度着火的凯霍加河——五大湖生态系统危机

(二)五大湖生态协同治理模式

(三)其他协同生态恢复行动

(四)五大湖生态协同治理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刚。

得书感谢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报告(2016) 电子书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将“三化”协调发展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体现了区域发展特殊性与经济发展规律性的结合。本书将区域整体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子区域,分别予以研究;在编制指标体系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选择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参照系,以便纵向比较分析,预测未来的演进方向,提出具有预见性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指数报告(2016) 电子书
深入探讨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指数问题。
三峡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电子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建设三峡城市群,实现长江中上游区域协调发展也势在必行。本书通过对三峡城市群的概念和范围、总体思路、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开发策略、协同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分析,科学地界定了三峡城市群的实际辐射范围,系统研究了三峡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与开发战略,明确了其在国家城市群增长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支撑作用,并为实现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电子书
第二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主题,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本书根据论文内容分为“区域经济”“城乡发展”“历史文化”三个版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