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儒家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与儒家大同思想关系,展示其对世界和平的推动。
内容简介
《儒家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一书,是第三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的论文结集。本书着重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与儒家大同思想的关系。中韩两国的学者从不同的国情和全新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儒家的大同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儒家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大同思想与当代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儒家大同思想对中韩两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儒家大同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带一路”发展战国展示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和推动。全书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儒家大同思想关系的探讨,对于实现儒家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深入认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刻揭示儒家文化在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地位和价值,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现实作用和应用价值。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目录
【领导致辞】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唐洲雁先生在第三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上的致辞
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先生在第三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上的致辞
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先生在第三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上的致辞
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总领事李寿尊先生在第三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上的致辞
【会议论文】
“大同”学说与传统中国的文化信仰
一 孔子学说中有我们最基本的价值支撑
二 孔子的“大同”思想与社会和谐
三 “大同”说的核心理念:公、信、仁、和
“大同”与中国近代社会理想
一 太平天国: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大同
二 维新派:由发展资本主义而走向大同
三 革命派:由后来居上的“突驾”而“一跃”为大同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大同
儒家大同思想的内涵、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 儒家“大同”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 儒家“大同”理想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意义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天下”思想
一 迪士尼电影的变迁与“花木兰”
二 中国现代史概况与“花木兰”
三 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结构和“天下”
四 实拍电影中的花木兰故事和“天下”
五 花木兰故事折射出的天下思想
康有为《大同书》对国家价值的反思和世界秩序的设想
一 “国家”价值的批判以及“公理”世界的展开
二 《大同书》对于未来公理世界的构建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一 《春秋》尚质与公羊家的大同理想
二 婚姻与性自由
三 对传统家庭及伦理的批评
四 平等观念
五 余论
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 儒家大同思想的内容及其历史演变。
二 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关于“《小学》对孝和人性教育产生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 序论
二 《小学》的概念理解
三 《小学》和人性教育的关系
四 《小学》对孝道和人性教育产生的影响
五 结论
大同世界与世界主义
一 从“人失之,人得之”的儒家胸怀谈起
二 《礼记·礼运》大同观的“人情”根基
三 取大同而舍天下:“天下大同”绝非“一天下”观
四 从杜赞奇的“复线历史”出发:对“天下观”的四点批判
五 以孙逸仙思想为例:中国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合流
六 余论:走儒家“等差爱”还是墨家“兼相爱”之路?
试论传统儒家制度的伦理基础
一 率性与非心:对人的自主能力的不信任
二 制度的起源与个体意愿
三 君、群与牧:制度中的人
四 制度的目的
结论 儒家制度伦理的反思
天下大同之新声
一 现行国际秩序及其问题
二 天下大同的历史追寻
三 天下大同的当代解释
民族问题、国家认同、国际关系:儒家的新天下体系及其优越性
一 民族国家=现代国家?
二 民族国家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特殊回答
三 儒家的解答:恻隐之心与夷夏之辨
四 与强的(狭义的)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比较
五 与自由主义模式之比较
六 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处理
“回到孔夫子”的三大德性措施
回到孔子倡导的“道德金规则”
回到孔子主张的“和合思维”
回到孔子彰显的“大同理想”
儒家社会中和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 儒家社会中和的基本内涵
二 儒家的社会中和之道
三 儒家社会中和的主要特征
四 儒家社会中和思想对人发展产生的影响
致力构建理想社会的正祖的经典解释学
一 绪论
二 儒学追求的理想社会:大同和小康社会
三 君师身份的经典解读
四 探寻经世致用的方案
五 结论
忠孝,服从与不服从的变奏曲
一 绪论
二 分别的伦理
三 服从与不服从之间
四 结论:现实的世界观
关于儒家思想理想社会论的研究
一 序论
二 儒家思想社会(共同体)的起源
三 作为集体的领导——君主
四 作为儒家思想理想社会论的大同思想
五 结论
作为大同社会哲学基础的退溪主理哲学
一 序言
二 “主理”的世界观
三 人类存在的意义
四 大同社会实现的道路
五 结论
大同理想是变法还是修养?
一 序言
二 东方的空想论(乌托邦)——大同社会
三 通过变法实现的大同社会 ——以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中心
四 通过修养而实现的大同社会——李承熙大同思想的中心
五 结论
从大一统到大同
一 大一统的由来
二 孔子的大同思想
三 孔子实现“大同世界”的途径
杨倞《荀子注》的得失及评价
一 杨倞其人与注《荀》之情形
二 《荀子注》的得失
三 “伪”字之误解与荀学大本之“失”
结语
宗教与大同
一 基督教、佛教和巴哈伊教的大同说
二 近代儒家论宗教与大同
三 儒学与宗教大同世界的建构
栗谷大同社会论的哲学志向和认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大同社会的思想渊源
三 大同社会的志向和少康社会的强调
四 大同和小康或王道与霸道的调和
五 总结和现实意义
孔子之梦和君子人格
一 序言
二 怀抱橡树和蝴蝶花的银杏树
三 如果有可以理解我的思想的人
四 如果能遇见君子的话
五 现在这个位置的君子
六 思考孔子之梦
探赜中华文化走向的脉络
一 从秦汉至唐宋的近千年里,以中国为中心,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同化过程
二 从盛世大唐到宋元时代,中国的文化国力影响,逐渐超出东亚“华夏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
三 从16世纪末开始,中国自身经历了衰落与磨难,中华文化从一种强势文化转变为弱势文化;21世纪伊始,中华文化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四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关键
五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维护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应在“引进”的同时,主动向外输出,尤其应注重输出民族性较强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
一 “大同”“小康”释义
二 竹简所见之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
三 《礼运》的思想特征与成书年代
先荀后孟的由来与兴起
一 《史记》之孟荀并尊
二 先荀后孟之兴起
三 “先荀后孟”之影响
德福一致与道德信念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思想概述
一 本体论
二 以“体用不二”立宗
三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评价
康有为《大同书》的女性观
一 晚清时期女性的处境
二 康有为对女性劣势地位的剖析
三 《大同书》设想的女性之理想状态
儒家孝亲敬老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践
一 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孝亲敬老文化
二 孝亲敬老道德的培养:家庭私德与社会公德的统一
三 孝亲敬老的制度支持:建立家庭发展和养老支持体系
四 结语
儒家的自由观念及其人性论基础
上篇: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念及其人性论基础
下篇:儒家的自由观念及其人性论基础
孔子与《周易》的渊源述略
一 孔子作《易传》么?
二 孔子喜读《周易》么?
三 孔子读《周易》读什么?
四 孔子也占筮么?
儒商文化与企业精神
“儒商”的来路
儒商文化传统的内涵剖析
“儒商”的归路
后记
儒家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聚友。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