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资深教授姚卫群关于佛教与印度文化的新力作。

内容简介

从印度哲学思想、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中印文化思想融汇、佛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等四个角度,展示出佛教思想根源于印度哲学,并在发展过程中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交融互生的特点。

作者简介

作者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哲学博士。祖籍江苏启东,1954年4月28日生于江苏徐州。现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佛教、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赴荷、奥、英、法、德、日等国作学术研究或访问演讲。出版《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印度哲学》等著作六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作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一 印度哲学思想

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重要特点

古印度三大宗教的核心哲学理念及其差别

奥义书思想及其与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的关联

古印度哲学中的“真假”与“善恶”观念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思维方式

古印度的“禁欲”与“享乐”观念

“轮回”与“解脱”

古印度佛教的四姓平等观及多元倾向的思想体系

二 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

佛教的法类别论与胜论派的句义论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事物形成观念

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

佛教与弥曼差派中的神观念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社会人生观念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中的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

《瑜伽经》与禅定

三 中印文化思想融汇

古代汉文资料对佛教外印度哲学研究的意义

玄奘法师译籍中涉及的“外道”思想

道安对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促进及现代启示

佛教的戒律及其主要发展线索

《坛经》与佛教的“空”观念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舍利与佛塔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本无”及“本无异”之说与般若经中的“空”观念

南朝佛教中的“师说”与相关印度佛典

罗什的般若中观译典对国人了解“空”的意义

四 佛教与现代社会

人间佛教思想在印中佛典中的重要表述和现实意义

药师思想与健康社会

新世纪的都市寺院发展

佛教思想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卫群。

得书感谢您对《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是关于文化力量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社会影响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运作模式比较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交换作为理论视角,探讨闽台两地不同佛教慈善组织在组织身份建构、资源动员,以及服务输送等诸多方面的异同,在动态分析闽台佛教慈善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慈善公益活动的基础上,考察闽台两地佛教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的兴衰。
中国思想简史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