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
内容简介
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
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绪论
一、 “汉派文化”概念的提出
二、 “汉派文化”内涵的界定
1.商业性
2.创造性
3.开放性和多样性
三、 汉剧相关的几个名词释义
1.楚调
2.楚曲
3.汉调
4.二黄、黄腔
5.汉剧
第一章 汉剧的孕育、形成及近代的繁荣
第一节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与衍化
一、《游居杮录》关于“楚调”的记载
二、万历间沙市《金钗记》的声腔归属
三、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与诸腔的融合
四、万历四十三年(1615):汉剧历史的起点
第二节 清中叶皮黄腔兴盛与汉剧的形成
一、汉剧的形成
二、汉调向大江南北传布
第三节 汉剧“四大河派”的形成与传演
一、以襄阳为中心的襄河派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府河派
三、以沙市为中心的荆河派
四、以汉口为中心的汉河派
第四节 “四派归一”与汉剧的近代繁荣
一、襄河派的繁盛及其向汉镇汇聚
二、府河派的繁盛及其向汉镇汇集
三、荆河派的繁盛及向汉口合流
四、汉口的汉剧:众流汇合的繁荣
五、民国初汉口汉剧的高度繁荣
第二章 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汉剧变革
第一节 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戏曲文化消费
一、消费对象的多样化
二、戏曲品种的多层次
第二节 戏院的出现与汉剧演出模式的变革
一、汉口戏园的变迁
二、汉剧进戏园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三、观众接受与戏院舞台艺术变革
第三节 汉剧公会与行会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汉剧公会的创立与管理模式
二、汉剧公会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管理
三、债务缠身:汉剧公会的管理积弊
第三章 汉剧艺术中的汉派文化因素
第一节 武汉方言与汉剧的特殊行腔方式
一、舞台语言的“四派合流”
二、汉剧舞台语言的特色
第二节 汉剧十大行脚色体制与汉派文化
一、汉剧十大行的程式规范
二、汉剧十大行的文化特色
第三节 汉剧戏目与汉派文化的历史沉淀
一、“三国戏”与“杨家将戏”的大量排演
二、汉剧历史剧目的独特含义
第四章 汉剧演出与武汉码头文化
第一节 武汉港口贸易的历史概貌
第二节 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
一、货物流入路线与商帮的形成
二、汉口的商帮会馆与戏台
三、汉口的会馆演剧
第三节 武汉码头人群的戏曲消费
一、近代汉口人口的变化与构成
二、汉口后湖文化消费圈
三、码头演出的剧目特色
第五章 汉剧演出与武汉民俗文化
第一节 观众捧角与都市文化生活
一、坤伶演剧的被禁与破禁
二、汉剧界对汉口狎优之风的抵制
三、汉剧界对捧角的声讨
第二节 汉剧演出与民俗文化生态
一、酬神戏
二、会戏
三、灯戏
四、节令戏
五、寿戏
六、谱戏
七、差戏
第三节 汉剧戏神崇拜与演出习俗
一、汉剧的行规与禁忌
二、汉剧的点戏习俗
三、汉剧破台习俗
四、汉剧戏神崇拜与祭祀
第六章 汉剧艺人、票友在武汉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周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
一、周边汉剧艺人涌进汉口
二、进城汉剧伶人的生存状况
第二节 汉剧科班、学校对汉镇艺人的培训
一、咸宁科班:武汉剧坛的人才库
二、武汉科班:汉剧名伶的摇篮
三、汉剧训练班:一个独特的例案
第三节 汉剧票社、票友与名角的互动
一、民国时期汉剧票社概貌
二、汉剧票社的人员组成
三、汉剧票房的活动
四、名票扬铎和答恕之
第四节 汉剧人与武汉历史“大事件”
一、太平天国战事对汉剧的影响
二、辛亥革命中的汉剧人
三、1921年为赈济水灾赴京演出
四、抗日战争中的汉剧人
五、20世纪50年代戏曲“三改”运动中的汉剧艺人
结语
一、 汉剧之形成,仰“皮、黄”之汇
二、 汉河派的鼎盛,总襄、荆、府、汉“四派”之汇
三、 汉剧之鼎新图变,成中西文化之汇
重要参考文献
一、 古籍类
二、 著作类
三、 论文类
三、 民国报刊
四、 硕、博学位论文
五、 志书、辞书、丛书
后记
汉剧与汉派文化是202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志勇。
得书感谢您对《汉剧与汉派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