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与汉派文化

汉剧与汉派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

内容简介

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

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绪论

一、 “汉派文化”概念的提出

二、 “汉派文化”内涵的界定

1.商业性

2.创造性

3.开放性和多样性

三、 汉剧相关的几个名词释义

1.楚调

2.楚曲

3.汉调

4.二黄、黄腔

5.汉剧

第一章 汉剧的孕育、形成及近代的繁荣

第一节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与衍化

一、《游居杮录》关于“楚调”的记载

二、万历间沙市《金钗记》的声腔归属

三、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与诸腔的融合

四、万历四十三年(1615):汉剧历史的起点

第二节 清中叶皮黄腔兴盛与汉剧的形成

一、汉剧的形成

二、汉调向大江南北传布

第三节 汉剧“四大河派”的形成与传演

一、以襄阳为中心的襄河派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府河派

三、以沙市为中心的荆河派

四、以汉口为中心的汉河派

第四节 “四派归一”与汉剧的近代繁荣

一、襄河派的繁盛及其向汉镇汇聚

二、府河派的繁盛及其向汉镇汇集

三、荆河派的繁盛及向汉口合流

四、汉口的汉剧:众流汇合的繁荣

五、民国初汉口汉剧的高度繁荣

第二章 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汉剧变革

第一节 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戏曲文化消费

一、消费对象的多样化

二、戏曲品种的多层次

第二节 戏院的出现与汉剧演出模式的变革

一、汉口戏园的变迁

二、汉剧进戏园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三、观众接受与戏院舞台艺术变革

第三节 汉剧公会与行会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汉剧公会的创立与管理模式

二、汉剧公会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管理

三、债务缠身:汉剧公会的管理积弊

第三章 汉剧艺术中的汉派文化因素

第一节 武汉方言与汉剧的特殊行腔方式

一、舞台语言的“四派合流”

二、汉剧舞台语言的特色

第二节 汉剧十大行脚色体制与汉派文化

一、汉剧十大行的程式规范

二、汉剧十大行的文化特色

第三节 汉剧戏目与汉派文化的历史沉淀

一、“三国戏”与“杨家将戏”的大量排演

二、汉剧历史剧目的独特含义

第四章 汉剧演出与武汉码头文化

第一节 武汉港口贸易的历史概貌

第二节 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

一、货物流入路线与商帮的形成

二、汉口的商帮会馆与戏台

三、汉口的会馆演剧

第三节 武汉码头人群的戏曲消费

一、近代汉口人口的变化与构成

二、汉口后湖文化消费圈

三、码头演出的剧目特色

第五章 汉剧演出与武汉民俗文化

第一节 观众捧角与都市文化生活

一、坤伶演剧的被禁与破禁

二、汉剧界对汉口狎优之风的抵制

三、汉剧界对捧角的声讨

第二节 汉剧演出与民俗文化生态

一、酬神戏

二、会戏

三、灯戏

四、节令戏

五、寿戏

六、谱戏

七、差戏

第三节 汉剧戏神崇拜与演出习俗

一、汉剧的行规与禁忌

二、汉剧的点戏习俗

三、汉剧破台习俗

四、汉剧戏神崇拜与祭祀

第六章 汉剧艺人、票友在武汉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周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

一、周边汉剧艺人涌进汉口

二、进城汉剧伶人的生存状况

第二节 汉剧科班、学校对汉镇艺人的培训

一、咸宁科班:武汉剧坛的人才库

二、武汉科班:汉剧名伶的摇篮

三、汉剧训练班:一个独特的例案

第三节 汉剧票社、票友与名角的互动

一、民国时期汉剧票社概貌

二、汉剧票社的人员组成

三、汉剧票房的活动

四、名票扬铎和答恕之

第四节 汉剧人与武汉历史“大事件”

一、太平天国战事对汉剧的影响

二、辛亥革命中的汉剧人

三、1921年为赈济水灾赴京演出

四、抗日战争中的汉剧人

五、20世纪50年代戏曲“三改”运动中的汉剧艺人

结语

一、 汉剧之形成,仰“皮、黄”之汇

二、 汉河派的鼎盛,总襄、荆、府、汉“四派”之汇

三、 汉剧之鼎新图变,成中西文化之汇

重要参考文献

一、 古籍类

二、 著作类

三、 论文类

三、 民国报刊

四、 硕、博学位论文

五、 志书、辞书、丛书

后记

汉剧与汉派文化是202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志勇。

得书感谢您对《汉剧与汉派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电子书
你知道的闯关东,可能更多来自于影视的民间传说,这本书从专业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理解闯关东。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电子书
本书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陈先达先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自信问题的探讨。
剪纸与文化:中国传统剪纸图说 电子书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福”为主线,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说服:公共关系中的文化与修辞 电子书
当前公关领域内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符号意义、叙事版本和叙事结构的竞争。以“管理”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无法发挥公关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力量所具有的形塑公众价值与信仰的作用,同时“文化转向”下的公关研究无法偏离功能学说下的说服范畴。那么,有没有一种路径可以统合“功能”和“非功能”两大范式的联系点,同时使公关的“文化转向”路径更加完善呢?我们应回到说服文化及其理论本身,采用修辞分析和叙事研究探究说服文化的三大具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