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书中具体包括了: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何为课堂观察的程序、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内容。

作者简介

  沈毅,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研究。

  崔允漷,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临海人。著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

章节目录

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

前言

第一部分 故事分享

1 课堂观察在我校

1.1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1.2 手牵手,我们一起走

1.3 生化组,课堂观察的弄潮儿

1.4 四份观察量表的故事

1.5 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

1.6 菜鸟眼中的课堂观察

2 课堂观察在他校

2.1 课堂观察在银川一中

2.2 我们这群“课堂观察”的“粉丝”

2.3 量表,好想掀起你的“盖头”来

第二部分 问题解答

1 认识课堂观察

1.1 何为课堂观察?

1.2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1.3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1.4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

1.5 何为课堂观察的程序?

1.6 课前会议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1.7 课后会议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1.8 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

1.9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2 开展课堂观察

2.1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2.2 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点?

2.3 如何选择或自主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2.4 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2.5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2.6 如何处理记录的数据?

2.7 在整理数据进行必要的推论时应注意些什么?

3 展望课堂观察

3.1 课堂观察需要哪些支持或保障?

3.2 学校如何培训教师开展课堂观察?

3.3 在开展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4 课堂观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第三部分 范式创新

1 课堂观察框架

1.1 课堂观察框架的开发过程

1.2 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

2 课堂观察工具

2.1 学生学习维度

2.2 教师教学维度

2.3 课程性质维度

2.4 课堂文化维度

第四部分 课例研究

课例一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生物必修模块2)

课例二 化学电源的构造与原理(化学必修模块1)

课例三 花儿一路绽放(政治必修模块3)

课例四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生物必修模块1)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是200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沈毅。

得书感谢您对《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走向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电子书
介绍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法,提高读者海洋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生育意愿新观察 电子书
本书选择藏族、维吾尔族、瑶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通过定性研究发现左右人们生育水平和意愿的因素,推动并充实当前有关生育的理论探索和相关结论。全书总结了少数民族生育水平发展特征,发现民族间生育水平变化的不同路径;梳理了人口政策在相关民族地区的演变和落实,分析人口政策在影响民族地区人口发展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同时特别关注相关地区少数民族的生育意愿现状,力图解释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EFL交际课堂中的教师口头纠错反馈研究 电子书
本书作者以4个听说班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刺激回忆访谈和个性化语言测试等方法,采集了784个反馈语段(合2160分钟的课堂录像)、192则刺激回忆报告和382道试题的测试结果,从反馈的方式、明晰度、复杂程度、语言重心、包含的元语言和副语言六个方面,探讨了我国EFL交际课堂中的教师口头纠错反馈的分布特点,学习者对反馈的关注度,以及反馈的效果。最后,作者对外语教学实践与未来反馈研究提出了
汽车专业俄语 电子书
这本由刘雪玲、胡延新主编的《汽车专业俄语》由10个专题组成: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辆运行、汽车服务、汽车检测诊断、市场营销研究、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性能、车辆安全和汽车趣味知识。内容结构编排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专题1~专题7的内容编排包括课文前练习、主课文、课文练习、课文后练习和专题总结练习。设置课文前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学习语法知识;主课文材料选用未经改写的包含大量汽
语言的流播和变异:以东南亚为观察点 电子书
本书始于语言变体的相关理论,从后殖民的视角对东南亚的语言生态进行整合归类,兼谈语言政策和文化战略之作用;接着关注东南亚英语变体在主要相关国家所呈现的区域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然后聚焦闽南、广府和客家三大华南方言在东南亚的流变,以及新形势下华语整合的态势;并通过语码混杂和词汇互借的实证研究,探讨语言之间的接触交融和相互影响;最后回归宏观角度,从语言运动看东南亚语言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