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

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汉画像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以图像形式记录了汉代的民俗生活,本书对两汉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诸神崇拜、生产生活、交往娱乐、衣食住行、饮酒文化等做了细致研究和探索。

内容简介

汉画像是汉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以图像的形式,生动具体地记录了汉代的民俗生活,为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汉民俗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载的资料。汉代许多独特的民俗,以其绣像百科全书的形式得以保存。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与考古资料,对两汉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诸神崇拜、生产生活、交往娱乐、衣食住行、饮酒文化等做了细致研究和探索。汉代是中国民族统一性精神的形成期,汉代的风俗已经彰显了汉民族文化的深沉雄大与强悍有力。

作者简介

作者朱存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汉学大系》学术委员会

《汉学大系》编辑委员会

《汉学大系》总序

导论 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

一、汉画像与民俗研究

二、天的神圣性

三、云气画

四、神圣的死亡

第一章 汉画像神树形象研究

一、汉画像神树形象及中国古代的神树崇拜

(一)汉画表现的神树

(二)中国古代的神树崇拜

二、神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一)符号性的隐喻象征

(二)死亡与再生的信仰

三、汉代神树崇拜的文化解读和审美阐释

(一)神树崇拜与民俗传统生命观

(二)神树崇拜文化中的生存美学思想

四、结语

第二章 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审美研究

一、汉画像人物服饰概论

(一)汉画像人物服饰与汉代市井生活

(二)汉画像人物服饰与汉服的关系

二、汉画像中主要人物的服饰特征

(一)伎乐者服饰特征

(二)武士服饰特征

(三)贵族服饰特征

(四)劳动者服饰特征

三、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审美特点

(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二)等级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写形性与写意性的统一

(四)传统文化对审美的导向

四、结语

第三章 汉画像酒文化研究

一、汉画像酒文化的渊源、器具及特征

(一)汉代酒文化的来源

(二)汉画像酒文化的器具

(三)汉画像酒文化的地方性特征

二、汉画像中的“酒礼”

(一)阁中履满人盈坐——酒席

(二)灯前酬酢君有礼——宴宾之礼

(三)恨无樽酒吊门庭——祭祀之礼

(四)汉代酒禁与酒礼的关系

三、汉画像中的“酒德”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的酒德

(二)悲剧精神——走向审美判断的酒德

四、结语

第四章 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研究

一、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的渊源

(一)先民的星辰崇拜

(二)“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始内涵

(三)“牛郎织女”神话在汉画像中的表现

二、汉画像“牛郎织女”的图文互释研究

(一)图像呈现与文本记载

(二)“语—图”互文关系之相互转换

(三)“语—图”互文关系之对话与互补

三、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的文化意蕴

(一)汉代的耕织信仰及生死观

(二)“阴阳交泰”的宇宙观

(三)世俗化嬗变的审美意义

四、结语

第五章 汉画像“泗水捞鼎”图像研究

一、“泗水捞鼎”的文本记载与图像分析

(一)“泗水捞鼎”的文本记录

(二)汉画像上记录的“泗水捞鼎”图像

(三)图像的艺术特点

二、“泗水捞鼎”的文化诠释

(一)九鼎的演变

(二)“真龙天子”的探究

(三)“弗得”所体现的汉人政治观

三、“泗水捞鼎”图像的功能探析

(一)特定的时空因素

(二)故事寓意的转化

(三)卧虎山石椁“泗水捞鼎”图升仙功能解析

四、结语

第六章 汉画像庖厨图研究

一、庖厨图的祭祀意义

(一)祠堂的另一种阐释——“食堂”

(二)前奏:狩猎图及其祭祀意义

(三)共存:乐舞图及其祭祀意义

二、庖厨图的构成

(一)庖厨图的构成

(二)烹饪行为

(三)厨房设施

三、庖厨图的文化意义

(一)“飨神”的存在意义

(二)象征意义

(三)生死沟通

四、结语

第七章 汉画像狩猎图研究

一、狩猎图的分布及种类

(一)狩猎图的分布

(二)狩猎图中的狩猎种类

二、狩猎图的祭祀性

(一)祭祀的由来

(二)射的礼制

(三)狩猎的祭祀意义

三、狩猎图的现实性

(一)狩猎的源起

(二)狩猎的娱乐功能

(三)狩猎的军事价值

四、狩猎图的艺术性

(一)狩猎图的审美

(二)狩猎图的刻画

(三)狩猎图的构图

五、结语

第八章 汉画像“纺织图”图像研究

一、图像源流

(一)历史背景

(二)图像配置

二、要素分析

(一)图像解读

(二)符号象征

三、民俗意义

(一)纺织图与桑树崇拜

(二)纺织图与蚕神崇拜

四、结语

第九章 论汉画像乐舞图的审美价值

一、汉画像中的巫舞形式及其文化意义

(一)傩舞的驱邪功能

(二)建鼓舞及其文化意义

(三)盘舞与天界信仰

二、汉画像乐舞图中的狂欢世界

(一)乐舞中的狂欢世界

(二)怪诞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的狂欢化世界感受

(三)狂欢化生存

三、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

(一)汉画中乐舞图与戏曲的关联

(二)汉代乐舞图体现悲剧性

(三)汉画像乐舞图体现悲剧精神

四、结语

第十章 汉画体育图像的身体问题研究

一、汉画体育图像的背景与类型

(一)汉画体育图像产生的背景

(二)汉画体育图像的类型

二、汉画体育图像的身体美学问题

(一)体育与身体的关系

(二)身体活动的形式美

(三)身体运动美

(四)汉代人对身体美的诉求

三、汉画体育图像的身体文化内涵

(一)汉代文化对身体美的规训

(二)身体活动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是2019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 电子书
阿兰·邓迪斯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民俗学界的代表人物。他在民俗学基本理论方面确立民俗阐释为民俗研究的最终目标,积极推动民俗的语境研究,扩大了民俗的范围;他在民俗学研究方法上融汇历史-地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研究方法;他在民俗学研究实践上对具体民俗事象往往做出异于前人的独到阐释。他的民俗学研究对中国的民俗学发展有启迪意义。本书即是对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的论述。
田野民俗志(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共分四部分,内容包括:田野作业的学术史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现代田野作业技术的特殊训练、田野作业个案选例。
寻俗集:钟小馗寻趣味民俗 电子书
宗帅、赵伯衡编著的《寻俗集(钟小馗寻趣味民俗)/漫画民俗系列》通过节庆民俗、二十四节气、生活礼仪、食在有福、技艺传承、人生礼仪五个章节分别诠释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生活智慧,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人物钟馗为原型创造了诙谐幽默的形象“钟小馗”,以一种轻松好玩的方式讲述中国民俗之趣。书中插图均由手绘水墨画完成,以创新的手法编排整理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表达了作者宣扬传统文化价值并愿加以传承的诚挚之心。本书可以说是一本
吐蕃统治河陇西域与汉藏文化交流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新疆等地出土的汉藏文献、金石碑铭、汉藏传世史籍等,对唐前期吐蕃在河陇地区的进出与军政建制,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节度使、都督、部落、部落使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反映的汉藏文化交流问题做一些考察辨析,说明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将吐蕃统治河陇西域历史和这一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石头上绣花:影雕李雅华 电子书
本书记述自崇武名匠家走出来的李雅华,从小与石头摸爬滚打,经历了与父亲决裂、另立山头、闯荡江湖、婚姻之殇,及种种挫折失败……在文化与商业的夹缝中,她扛着石头过河,“趴趴走”抱紧石头,创办了石文化公园、石雕博物馆,尤其创建了“在石头上绣花”的惠和影雕,成为传统石雕工艺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