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与躁动:明代文学论集

压抑与躁动:明代文学论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共收论文21篇,是作者长期从事明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是探讨明代诗文发展史、明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兼及明代戏曲小说。相关论文对明代文学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如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台阁体、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学思潮、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晚明浪漫文学思潮等,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廖可斌,1961年12月生,教授,博上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另为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委员。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浙江省l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特别是明代文学。曾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浙江省多项研究课题,已出版专著4种,发表论文40多篇,另参加10多种著作的编写。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哈佛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多次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一、元代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与元末文学中心的南移

二、元末吴中派

三、浙东派

论宋濂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及其他

论台阁体

一、台阁与台阁体

二、江西派与台阁体

三 明前期的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与台阁体

论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学思潮

一、台阁体的衰落

二、“景泰十子”等与新的诗文风尚的出现

三、复古理论的滥觞

论茶陵派

一、茶陵派的形成

二、茶陵派的诗歌理论

三、茶陵派与复古派

李何之争:学古主张的二律背反

关于李梦阳“晚年自悔”问题

严嵩与嘉靖中后期文坛

唐宋派与阳明心学

一、阳明心学与唐宋派的形成

二、阳明心学与唐宋派的主导倾向

三、阳明心学与唐宋派文学创作之得失

晚明浪漫文学思潮美学理想的三个层次

万历为文学盛世说

一、称万历为文学盛世的理由

二、万历一直未被确认为文学盛世的原因

三、确认万历为文学盛世的意义

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主人公金碧峰本事考

《征播奏捷传》的成书方式和思想倾向

《水浒》、明代的“《水浒》热”、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爱佳人则爱 爱先王则又爱——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矛盾心理

谈明人对《琵琶记》的评改

晚明戏曲的“戏剧化”倾向——以部分稀见剧本为例

关于文学思潮史的写法——以明代文学思潮史为例

关于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以诗学为中心的考察

一、关于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批评

二、明代诗学理论与清代诗学理论的关系

三、明代文学理论对清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清代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转向

五、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成就之比较

六、对关于明清两代文学和文化之评价的反思

压抑与躁动:明代文学论集是202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廖可斌。

得书感谢您对《压抑与躁动:明代文学论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词曲文体与批评:以明代为中心 电子书
本书主要探讨文体间的交互关系。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 电子书
本书从整个汉语文学世界的宏观角度审视澳门文学:澳门文学提供的经验及其文学书写是独特的文学存在,澳门文学组织及其媒体形态为澳门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而澳门文学的特有生态为汉语文学的生息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本书在全世界汉语文学的总体框架中,讨论澳门文学应有怎样的定位,并在汉语新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准中确认澳门文学的独特价值,对于澳门文学的价值认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 电子书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确立健全的文学观与大众文化观,获得看待文学与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方法和价值立场。通过“鉴赏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深入到文学经典、文体与文学创作、审美阅读与文学鉴赏、文学阐释与文本解读、通俗小说与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与文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视觉文化等问题之中,呈现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种种面向。
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巴蜀地区的文学与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巴蜀文学研究、巴蜀女诗人研究、巴蜀文学文献辑补和巴蜀名人年谱整理。本书避开了学界对唐、宋巴蜀文学研究的热点,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晚唐五代和明清时期的巴蜀地区,不仅研究巴蜀地区有名的作家、作品和诗文流派等,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及巴蜀地区的才女作家,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和系统研究,同时对相关巴蜀文献进行了辑补和整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