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

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明代中越文学的交往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域外汉学研究是学术热点,也是学术前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化史、中外交流史的研究。

作者的大著倡导“立足中国自身看周边”和“从周边看中国”的新理念,特别关注中外文学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构性,希望从中越双方的流动视角和双边立场,研究相关的人物形象、地域形象、帝国形象,研究文学书写的文体、主题、策略和心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南北望:从文集出发的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古代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三 明人文集中越南资料的价值和意义

四 本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人文集涉安南文体及内容指要

一 文学性的诗词赋颂

二 人物传类

三 记体文

四 书信类

五 政治性公文:诏敕、奏疏、谕檄、论策等

第二章 明代使交作品的遗存、内容、价值考论

一 使交专集增补和散见诗文钩沉

二 使交作品的时代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 使交集的内容构成

四 使交集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章 向外的旅行:明代使交文集的文学书写探论

一 “志异”的文学眼光和不断变动的安南异国形象书写

二 多层次多渠道的明代中越文学交流

三 特殊的出使情怀书写

第四章 封贡·移民·扰边:活跃于明人文集中的安南人考论

一 入明的安南使臣群体

二 入安明使所见之各类安南人

三 移民中国的安南人

四 侵扰明朝边境的安南人

五 封贡体制、正统意识和国统意识

第五章 历史·政治·文学——嘉靖朝莫登庸事件的多重书写

一 主战与反战?——征讨安南方略的调整和不同的立场派别

二 历史与现实的考量:华夷秩序和国情舆情

三 皇帝的作用:“本不欲用兵”还是“锐意于用兵”

四 “何表贺之有”:反常和多维的文学书写

第六章 中越古典文学交往的重要文献——越南冯克宽《使华诗集》三考

一 “状元冯克宽”考

二 杜汪考

三 明朝李先生《百咏诗》考

四 馀论

第七章 越南汉文抄本《旅行吟集》的杂抄性质和所涉人物考论

一 《旅行吟集》的杂抄性质

二 冯克宽与赵邦清交往考

三 “刘三烈”及古代中越女性贞烈书写互观

四 结论

第八章 《大越史记全书》所载明人诗考论

一 五首见存于中国文献的明人诗

二 三首中国文献已亡佚的明人诗

三 八首明诗所反映的明安关系及其实质

四 结论

结语

附录一 涉安南人物传记资料表

附录二 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安南资料辑录

附录三 越南冯克宽“使华三集”校合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是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张欢。

得书感谢您对《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以美国亚裔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为开端,收录了亚裔各个族裔文学分支的研究成果——日裔、韩裔、印度裔、菲律宾裔和越南裔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研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
魏晋南北朝诗歌通论 电子书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成果,所涉时代诗作包括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两晋诗歌、南朝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等,研究的视角既有家族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诗歌创作研究,也有对诗歌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象、情感趋向的探讨。还有对山水诗、玄言诗、宫体诗、永明体等诗歌体式特征的详析。在关注文人诗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乐府诗的成诗模式与乐歌性质等方面。
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巴蜀地区的文学与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巴蜀文学研究、巴蜀女诗人研究、巴蜀文学文献辑补和巴蜀名人年谱整理。本书避开了学界对唐、宋巴蜀文学研究的热点,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晚唐五代和明清时期的巴蜀地区,不仅研究巴蜀地区有名的作家、作品和诗文流派等,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及巴蜀地区的才女作家,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和系统研究,同时对相关巴蜀文献进行了辑补和整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具
天津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文化天津”的宏阔视阈下,对古代与近代天津文学文献进行分类介绍和评价,并借此进一步建构天津文学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天津文学文献整理与天津文学、传统诗文文献、笔记杂著文献、方志文献、碑刻文献、天津报刊文献、天津文学研究论著等。本书因对现存的文献做了一次较为详尽的整理,无疑会推动抢救性发掘、整理某些重要文献,且有助于天津市未来有计划地开展包括“天津文献集成”在内的天津文化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