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

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选择十个跟死刑相关的话题,思考死刑的文化与存废。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的死刑文化为背景,撷取同死刑存废直接相关的十个论题,从理论与现实、观念与制度、政策与法律、立法与司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不同视角,研究死刑。

前几题从应然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人的生命价值、人道主义、死刑效用以及犯罪原因等研究,论证了死刑的非理性、不公正性,后几题从实然的角度,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死刑政策、死刑罪名、死刑执行以及司法程序等研究,论述了以废除死刑为目标的严格限制死刑的具体设想。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死刑的源头与彼岸

一问 马克思如何看待死刑?

一、死刑不承认人的尊严

二、死刑只把人当做手段利用

三、死刑是野蛮时代同态复仇的延续

四、死刑是社会责任的转嫁

五、尽早地宣判死刑的死刑

二问 “杀人偿命”是否公正?

一、杀人偿命:过时的等害报应

二、杀人偿命:虚幻的价值平衡

三、杀人偿命:缺位的人道关怀

三问 “杀一儆百”有何科学根据?

一、关于“杀一儆百”的理论根据

二、关于“杀一儆百”的实证根据

三、关于“杀一儆百”证明责任的承担

四、结语

四问 死刑是否合乎人道?

一、人道主义是将人本身视为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二、人道主义是死刑的掘墓人

三、不能把对犯罪人人道与被害人人道混为一谈

五问 “少杀”政策如何回归?

一、少杀政策之滥觞

二、少杀政策之弃置

三、少杀政策之复苏

四、少杀政策蜕变之原因

五、严格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

六、结语

六问 死刑民意怎样对待?

一、我国的死刑民意是什么?

二、我国的死刑民意是怎样形成的?

三、对死刑民意如何引导?

七问 死刑罪名怎么设置?

一、我国现行《刑法》死刑罪名的设置

二、死刑罪名设置之比较

三、非生命犯罪死刑罪名泛滥

四、多数死刑罪名闲置不用

五、以故意杀人罪为基点重新设置死刑罪名

六、结语

八问 死缓制度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一、死缓制度之滥觞

二、死缓是新中国的独创

三、死缓政策的刑法化

四、死缓制度的价值

五、死缓制度的改革设想

六、结语

九问 死刑程序怎样革新?

一、死刑案件的诉讼证明 ———从杜培武冤案说起

二、死刑案件的二审程序 ———从李化伟杀人案说起

三、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 ———从董伟案谈起

四、死刑案件的再审程序 ———从刘涌案看死缓再审程序

五、结语

十问 死刑的国际公约如何面对?

一、《公约》设定的死刑国际准则

二、我国死刑立法与《公约》之契合面

三、我国死刑立法与《公约》之差距及其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是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文。

得书感谢您对《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民币区域化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 电子书
分析比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货币政策与制度实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SDR框架下人民币区域化存在的法律问题。
应用文写作(第3版)(附微课视频) 电子书
本书共分八篇,分别为综述篇、公文篇、宣传篇、法律篇、经济篇、事务篇、礼仪篇、涉外篇。每篇除介绍基本知识及相关写作方法外,还依据实际案例对其格式进行详述和评价,并在全文穿插相关知识点及小故事。
诉讼观念与和谐乡村建设:以广西民间传统观念为视角 电子书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 电子书
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为法律史研究扩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第12卷) 电子书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承办刊物,本册是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