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研究:本土问题聚焦下的学术进展

新闻学研究:本土问题聚焦下的学术进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27篇优秀新闻学论文,聚焦本土话题,多视角论述新闻学领域。

内容简介

《现代传播文丛(第三辑)·新闻学研究:本土文体聚焦下的学术进展》集粹了《现代传播》这5年中发表的27篇新闻学论文佳作。这些论文较为集中关注新闻史论新的本土性话题;在多学科视角论述了包括国际传播、新闻叙事、新闻改革、新闻伦理、新闻学术期刊、舆论监督、新闻批评、学科建设、新闻与宣传、网络新闻、新闻公信力、受众调查、新闻形态、政府形象、信息社会、新闻发展史、新闻机构与从业者等话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丛书编委会

总序

作者简介

政府新闻传播中的形象设计与塑造

一、形象设计

二、形象传播

三、形象认同

四、形象塑造

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媒介呈现之研究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分析

二、国内外媒体报道比较分析结果

三、本项研究的结论及改进报道的建议

(一)金融危机报道以重塑市场信心为准则

(二)要加强舆论引导

(三)进一步放开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报道

(四)要体现宏观视野的落地意识,提供展现新闻价值的阅读“窗口”

(五)要体现中观视角的感性意识,挖掘区域经济和产业群报道的弹性和亲和力

(六)要体现微观切入的大局意识,还原读者所感知零碎现实的全面和高度

(七)要体现总体观察的人文意识,凸现大变革经济背景下的国家、地区、公司、企业家和普通公众的命运,彰显人文关怀

创新与现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1]

一、CNN的新闻创新

(一)界面化的屏幕设计

(二)多种媒介的融合

(三)高度的信息整合能力

(四)虚拟现实的时空调控

二、CNN的创新动力

(一)CNN的公司化运营体制

(二)良性竞争的媒介环境

(三)媒介发展规律的要求

结语

“五四”精神与新时期新闻改革[1]

新闻道德:在职业个体与媒体组织之间[1]

一、个体进入新闻媒体组织的道德意味

二、新闻行业与职业个体之间的新闻道德实体

三、新闻媒体与职业个体间的一致与冲突

新闻传播期刊中广告学术研究成果再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广告学术论文的发表尴尬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方法

二、新闻传播发表体系中的广告研究

(一)新闻传播发表体系中广告论文发表的历史与表象

(二)广告学术论文发表的阶段与逻辑

(三)广告学术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核心

三、广告学术发展的反思与规范

(一)广告学术研究热点受到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

(二)广告传播客体研究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三)广告教育模式的探索欠缺

(四)广告基础理论相对薄弱

新闻评论传播范式的话语转型与构建

一、舆论话语聚焦:“看懂中国经济”的议题选取视角、议程设置与话语原则

二、话语平台构建:各种舆论话语形成观点传播与议程设置的舆情传播合力,构建观点交流平台与央视喉舌平台

(一)特别重视网络民意及其网络主流舆情,搭建网络主流民意民情表达的交流与传播平台。以网络民意及其网络主流舆情作为评论之毂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是第一次

(二)充分重视主流媒体,以主流媒体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情引导,以官方主流视角构建主流思想与观点传播平台,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省级官方媒体、海内外主流媒体与网站新闻报道、言论评说等资讯的交汇展示,或对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及其政策信息展示与解读

(三)通过对海内外各种媒体新闻报道、评论、漫画等话语形态的撷取,力求海内外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多元平衡,构建海内外舆情交流、交锋的平台

(四)以全球化、本土化的学术视野,构建评论员、海内外特约评论员等专家与学者权威观点表达的专家话语平台与网络传播

(五)栏目积极整合、科学积聚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表达、交流与传播平台,展示舆情流,传播言论观点,构建舆论力量,最终舆论多元地平衡构建央视主流媒体与主流观点的喉舌平台

三、平台传播辐射:栏目利用电视媒介的优势、中央媒体的强势与媒体联动,推动“央视话态”的新发展,拓展主流话语传播平台的公共语境,创新舆情导向传播的发展模式 该栏目通过各种观点的分析、交流、整合,不但构建央视观点,而且形成另一轮良性舆情传播,拓展央视语态发展的公共语境,创新舆情导向传播的发展模式。

舆论监督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1]

一、舆论监督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为作用

(一)政治生态环境是舆论监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能强化舆论监督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舆论监督能反作用于政治生态环境,影响和推动政治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六个时期

三、各时期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对舆论监督的影响

(一)舆论监督第一时期——20世纪50年代:兴盛时期

(二)舆论监督第二时期——“反右”之后:衰退期

(三)舆论监督第三个时期——“文革”时期:重挫期

(四)舆论监督第四个时期——真理标准讨论前后:恢复和提升时期

(五)舆论监督第五个时期——社会转型期:徘徊期

(六)舆论监督第六个时期——新媒体时代:突破期

四、要进一步优化传统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环境,使其保持舆论监督的强势地位

新媒体时代中国舆论监督的新议题:网络揭黑[1]

一、网络揭黑:中国舆论监督另辟新径

二、网络揭黑摧枯拉朽:以2009年为例

三、中国舆论监督的这条新路径能走多远

结语

论新闻学的学科影响力[1]

(一)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数据的考察分析

(二)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统计数据的考察分析

(三)对2008年CSSCI刊物上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他学科论文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考察分析

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分析模型的再探讨

引言

一、调整的内容和必要性

(一)“解析度”指标的操作化困难以及相应的调整

(二)舆论本质的再认识与预警分析指标构建思路的调整

二、调整后的重大事件舆情监测体系和预警分析模型

(一)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二)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数模型

(三)重大事件舆论危机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结语

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

一、从“电子报纸”到“网络媒体”——多个频道构建主流舆论阵地

二、从“官方声音”到“民间舆论”——多类主体拓展公共话语空间

三、从“一家之言”到“博采众议”——多家言论实现多元观点碰撞

四、从“报网互动”到“三网融合”——多种途径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奖

一、中国新闻奖制度设计的特点及其合理性

二、中国新闻奖评选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评委组成有违反“公正”的嫌疑

(二)一些优秀作品无缘参评有碍“公平”

(三)获奖作品缺乏“影响力”,新闻的“经典性”“示范性”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新闻评奖制度结构,为中国新闻奖解压

(二)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新闻学院奖”,应对争议

(三)增设中国新闻奖“创新奖”子项目,呼应“学院奖”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

一、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可信度

(一)总体认知

(二)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可信度

(三)受众对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可信度的具体评价

二、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渠道可信度

(一)受众最为信任的信息渠道

(二)验证信息和新闻可信度的渠道

三、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发布新闻和信息的可信度

(一)总体认知

(二)分类新闻和信息的可信度

四、广播电视典型媒体、频道和典型节目的可信度

(一)我国几个典型的广播电视媒体和频道的可信度

(二)我国广播电视的几个典型节目的可信度

结语

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历史体察与发展探究[1]

一、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发展背景

(一)民调新闻的概念梳理

(二)民调新闻的发展历史

(三)中国纸媒民调新闻发展现状分析

二、中国电视民调新闻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具有贴近性与影响力的报道是议程设置新命题

(二)数据精确客观,新闻报道点面结合,提升权威性

(三)整合民意,评估舆论环境,确定正确的舆论方向

(四)科学分析,把握规律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现实探索

(一)融入民意调查理念与元素

(二)与专业化的民调机构合作,深入挖掘民意调查的新闻价值

四、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提升途径

(一)建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或与专业调查机构合作

(二)实现民调新闻的周期性和栏目化

(三)结合新媒体,实现民意调查的多元化

(四)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库即受众信息库

结语

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1]

一、研究动机、目的及方法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一)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

(二)影响新闻从业者媒介角色认知的因素

三、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变迁轨迹

四、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及影响因素

五、结论与探讨

试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网的建立和撤销:以党的组织力量为考察背景

结语

江西苏区口语广播探究[1]

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广播[1]

一、国家与广播:一个模式

二、国家与广播:二对一模式

(一)党政二元广播系统的建立

(二)“党系统”对“行政系统”广播管理权力的僭越

(三)党政二元权力对民营广播的规制

三、国家与广播:还是一种模式?

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历程

(一)承认学科规定性:“小新闻”框架的确立

(二)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突破“小新闻”框架

(三)走向“大传播”:新传播革命重构学科格局

二、“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的含义

(一)新闻学研究超越媒体内部,面向整个社会

(二)超越单一学科,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三、“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的途径

冲击与吸纳: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常规

一、研究缘起

二、新闻组织与新闻常规

三、网络时代的新闻常规

(一)路线常规

(二)消息来源常规

(三)时间常规

四、新闻常规的冲击与吸纳

结语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及实践传统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的信赖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列宁:党的出版物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三)中国共产党人:党的新闻事业要服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实践传统

(一)当好人民耳目喉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二)做好通联工作,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办报

(三)开展“走转改”活动,开创践行群众路线新路径

“挣工分”的政治:绩效制度下的产品、劳动与新闻人[1]

一、媒介市场化、增长狂潮与挣工分制度

二、“挣工分”的政治

(一)“工分”、功利和理想

(二)产品、劳动与逃离

(三)价值、生存与归宿

结语

突发性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修复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二、何谓“形象修复”理论以及本文的关切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后政府形象修复策略的形式

四、突发性公共事件后政府形象修复策略的效果及反思

通达智慧:资讯社会与资讯泛滥的出路[1]

一、资讯社会的特征

(一)人类彼此依赖程度更高

(二)知识的爆炸成长

(三)贫富悬殊搬上台面

(四)新产品——知识与资讯的分发与服务

二、资讯发达,知识贫乏,智慧难达

(一)由资讯走向智慧

(二)提供知识与智慧:传媒的责任

三、通达智慧:资讯社会的民众媒介素养

结语:资讯社会与资讯泛滥时代对新闻业的期许

后记本土问题聚焦下的新闻学研究进展

新闻学研究:本土问题聚焦下的学术进展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新闻学研究:本土问题聚焦下的学术进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电子书
本书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
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心理契约问题研究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组织文化概述、心理契约:构建成员与组织的生命共同体、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研究、大学科研团队成员心理契约有效性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管理研究。作者从高校教师、高校科研团队、公务员、医护人员、企业员工、知识型员工、企业农民工等几个不同的群体来验证良好的组织文化为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提供的方向,而员工的心理契约又为组织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社会心理建设丛书)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社会心态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代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文集 电子书
本书是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为研究生新生开设的“当代教育前沿问题研究”通开课程的讲座报告文集。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新媒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重点对微信这一当下最流行、最普及、影响面最大的新媒体进行了研究,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