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从新的角度入手,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出新的哲学视野,为当代中国学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术价值较高。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作者简介

作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杨耕集》等著作十部;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科研成果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

一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形而上学

第一章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一 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及其中介

二 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四 否定性的辩证法

五 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二章 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社会

一 “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二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三章 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有机体的特征

一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 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三 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形式和意识形态

四 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

第四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二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三 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与具体民族历史的进程

四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区别

第五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 历史规律的实践性、总体性和重复性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五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第六章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

一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二 价值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 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

第七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四 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 意识形态批判

七 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统一

第八章 实践反思与“从后思索”

一 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二 “从后思索法”:马克思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

三 “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四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要求

五 “从后思索法”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六 历史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

第九章 科学抽象与思维建构

一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和实践理念

二 科学抽象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基本环节

四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根本原则

五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实质:思维的建构

六 历史认识活动中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第十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附录一 历史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

一 “历史科学”、“真正实证的科学”与“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二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

三 “历史唯物主义”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演变

附录二 重新理解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

一 从列宁到斯大林

二 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本体论》

三 简短的结论

附录三 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一 关于社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二 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三 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

四 关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

五 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

索引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耕。

得书感谢您对《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理解人性 电子书
本书旨在通过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展示了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即如何用这些原理来处理日常的关系。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 电子书
本书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
空间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基于大卫·哈维的理论视角 电子书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哈维空间正义理论的缘起、哈维对空间正义的一般理论阐释、哈维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非正义性的批评、哈维对构建空间正义社会的理想设计等。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认识,要么看作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揭示出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美划边定界,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规
生态伦理的现实反思与终极关切:乌托邦视角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构研究 电子书
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而作为新的道德启蒙,生态伦理建构以生态意识为先导,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推动和促进文明的内在转型。然而,这种基于生态考量的伦理思想,却遭遇到现代伦理话语的理论指责和实践难题,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如何选择的“两难处境”。走出“两难处境”,探寻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除了从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探寻思想资源,还应该直面现代社会,以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