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本册是2018年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报告,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
内容简介
本书共18章,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对40年来的发展理念进行总结,并从产业结构升级、中等收入陷阱、营商环境、收入分配差距、技术进步、劳动力、金融改革等多个视角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同时关注当前热点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如人工智能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共享经济等,较全面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编者刘伟,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中国共产党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全面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全面建设现代化下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关键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第四节 以改革和开放推动内外部风险的化解
一、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
二、国内经济运行风险
三、以改革与开放化解风险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经济总量的国际比较及展望
一、三年平均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方法
二、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的变化
三、中国的经济总量何时能赶超美国
第二节 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人均GNI的提升以及在世界银行收入分组中地位的变化
二、中国人均GNI的国际比较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节 从企业层面看“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
一、经营状况稳中求进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三、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四、国有企业改革将落地铺开
五、兼并收购回弹增长
六、“一带一路”倡仪力推企业加速“走出去”
第二节 从增加值结构看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节 从就业结构看产业升级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GDP与发展观——从改革开放以来对GDP的认识看发展观的变化
第一节 GDP的提出与我国否定GDP的传统
第二节 对GDP的承认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节 GDP的局限与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第四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与GDP增长
第五章 新发展理念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第一节 发展命题的提出及实践中的困难
第二节 中国对“贫困陷阱”的突破及主要经验
第三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与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六章 如何改善中国营商环境?
第一节 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第二节 当前中国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第三节 关于改善中国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第二节 2018年中国经济的自然走势
一、总需求的自然走势
二、总供给的自然走势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国2018年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总体政策组合
三、具体政策
第八章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收入分配差距的度量指标
二、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
第三节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历史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区域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三、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第四节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原因探究
一、人口流动对收入分配演变的影响
二、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三、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四、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第五节 调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建议
一、以转移支付为主要工具保证短期内收入分配差距不扩大
二、避免使用全面扩张的货币政策来“保增长”
三、提高资源的流动性,改变规模性收入分配结构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功能性收入分配结构
五、推行财产税和教育均等化,打破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的双向传导机制
第六节 总结
第九章 技术进步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
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机制分析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机制分析
第三节 新古典的劳动力需求模型
第四节 技术进步长期来看增加了就业总量
第五节 总结及评论
第十章 中国经济目标增长率的确定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经济增长对非农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的估算
一、理论背景
二、数据处理及推算过程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经济增长分别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的估算
一、数据处理及推算过程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中国经济目标增长率的确定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一章 共享经济:动因、问题和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共享什么?
第三节 共享经济发展的原因:技术进步
一、技术进步对产品竞争性的影响
二、技术进步对产品可排他性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通过制度变迁降低共享成本
第四节 共享经济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统计方面的问题
二、形成或加剧产能过剩
三、促进市场的整合和扩大及市场结构的调整
第五节 共享经济的影响
一、节约资源,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损耗
二、技术进步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和排他成本,弱化产品的竞争性,提高盈利性
三、提高经济效率
四、满足消费者的临时性和个性化需要
五、扩展收入分配方式,有助于改善社会分配结构
第六节 共享经济对政府、市场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一、国有还是民营?
二、还要不要宏观经济政策?
三、克服外部性
四、政府在共享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节 总结
第十二章 理解中国金融改革——一个制度金融学范式的解释框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基础:金融体系的制度内涵
一、金融制度的两种形成方式
二、金融体系的内外三重结构
三、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
第三节 早期垄断金融体系的形成逻辑及制度悖论
一、早期垄断金融体系的均衡性质
二、早期垄断均衡金融制度的形成逻辑
三、垄断均衡制度持续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垄断竞争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地方间的经济竞争与金融资源抢夺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三、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内生性金融的成长
第五节 未来金融改革的主线与领域
一、金融改革的两条主线
二、金融改革的五大领域
第六节 结论性评论
第十三章 内生性金融成长与中国金融结构的动态演进——基于制度金融范式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结构
第二节 内生性金融成长:垄断竞争市场形成与配置性效率的提高
一、内生性金融成长:由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
二、内生性金融成长:配置性效率的提高
第三节 内生性金融成长的动力机制:从交易成本到制度成本
一、制度成本的结构
二、经济结构、制度成本与整体性金融制度的变迁
三、对整体性金融制度变迁的一个形式化分析
第四节 内生性金融成长的边界:从自然状态到国家控制
一、自然边界
二、技术边界
三、市场边界
四、实际边界
第五节 内生性金融成长的动态历程:基于国家效用函数的分析
一、关于国家效用函数的说明
二、国家效用最大化下的内生性金融成长:静态情形
三、国家效用最大化下的内生性金融成长:动态情形
四、对动态情形的进一步讨论:金融制度结构变迁的动态历程
五、“价格”的制度经济学含义
第六节 结论性评论
第十四章 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金融环境的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
一、区域创新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二、金融环境对区域创新水平的经济效应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变量设置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设定
二、数据来源
第四节 模型设定
第五节 实证检验
一、检验结果
二、东中西部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第十五章 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最优需求管理政策研究——不同冲击下的最优财政政策工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
一、居民
二、企业
第三节 模型线性化
一、稳态
二、有效配置
三、价格黏性模型线性化
第四节 最优财政政策
一、最优税收
二、最优政府支出
三、福利损失函数误设
第五节 政府债务
第六节 不完善金融市场
第七节 总结
第十六章 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最优需求管理政策研究——最优区域间转移支付规则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
一、居民
二、企业
三、政府
四、市场出清
第三节 均衡动态
一、稳态
二、价格、工资弹性时的有效配置
三、价格、工资黏性时的动态均衡
第四节 最优转移支付规则
一、特殊情况
二、一般情况
三、简单规则
第五节 债务援助
第六节 敏感性分析
一、本土偏好
二、消费产出比
三、价格、工资加成冲击
四、冲击持久性、波动方差
五、价格、工资黏性
第七节 总结
第十七章 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最优需求管理政策研究——不同风险分担下的最优转移支付规则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基准模型
一、模型
二、模型线性化
三、最优转移支付政策
第三节 产品替代弹性与转移支付
一、完善金融市场的转移支付
二、非完善金融市场的转移支付
第四节 本土偏好与转移支付
第五节 总结
第十八章 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最优需求管理政策研究——最优资本管制规则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
第三节 最优资本管制规则
一、特殊情况
二、一般情况
第四节 福利分析
一、经济开放度
二、国家间产品替代弹性
第五节 资本管制规则检验
第六节 总结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伟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