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评论(第16卷·第2辑)

北大法律评论(第16卷·第2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辑以“风险升高与结果归属”为专题。

内容简介

本辑共十一篇文章,内容涵盖刑法、宪法、民法、政治学、案例分析等诸多方面。

本辑专题为“风险升高与结果归属”,收录了三篇文章,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蔡桂生、徐然和东南大学法学院的王俊。本辑其他文章质量也很高。其中,《敲诈和有偿不闻违法性的法经济学分析》一文以21世纪网站媒体敲诈案为关注点,提出了因允许媒体“有偿不闻”的观点,内容新颖见解独到。《从钉墙、惩罚机器、到国家惩罚系统》一文则从旨在自保的钉墙模型入手分析了政治哲学中常见的刑罚目的问题,提出“自保威慑理论”,分析颇为有趣。

而本辑的案例研究部分发表了葛云松教授的一份案例练习报告,以这种类似“课堂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请求权基础方法”的运用,并强调了案例分析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北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在校学生组成。主要由博士生硕士生负责稿件的组织筛选工作,有部分本科生参与初级编辑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专题: 风险升高与结果归属

论帮助犯的要件及其归属

一、问题的提出

二、排除结果归属的各种方案

三、帮助犯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四、正犯和帮助犯中的危险判断

五、结语

结果避免可能性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演变:避免义务的实质评价

三、基本内涵:规范实效的个案检验

四、体系定位:事后立场的危险实现

五、过失不法:危险显著升高时归责

六、基本结论

风险增高理论的刑法教义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罪疑唯轻原则的适用范围

三、风险增高理论的体系性地位

四、风险增高理论的规范基础——以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为视角的分析

五、余论: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的方法论意义

论文

企业并购交易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兼论权利买卖中也可存在物的瑕疵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企业并购的两种主要模式:股权并购与资产并购

三、我国《合同法》买卖合同一章对企业并购的可适用性

四、资产并购模式中的标的“瑕疵”

五、股权并购时的瑕疵担保责任

六、结论

敲诈和“有偿不闻”违法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敲诈侵害了被敲诈者的财产吗:一个经济分析模型

二、选择机会的出现为何令人生厌

三、禁止“有偿不闻”的理由分析

四、结论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社团治理——一种政治宪法学视角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政治宪法学要关注权利保障?

二、法条主义结社观:概括与分析

三、视角的转换:从“法条主义结社观”到“国家治理结社观”

四、从“放任式观察”到“内核/外核互动”:一个未定型的过程

五、结语:暂时的结论

超越民主——再论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一、“民主”概念的演进

二、当代的民主理论

三、选举互动

四、行政互动

五、结论

评论

平等与功利之争——评罗尔斯的最小受惠者伦理

一、问题的提出:表面的却基本的

二、最小受惠者:“最大最小值规则”引向“差别原则”

三、“最大最小值规则”:几种分配方案的比较

四、谁是最小受惠者:差别原则下的群体身份识别

五、生命经历的片段化:一种功利主义进路

六、存在的纵深感:带有苦难记忆的最小受惠群体

七、对人与人之间边界的忽视:仅仅是功利主义的问题吗?

从钉墙、惩罚机器到国家惩罚系统——一种基于自保威慑的惩罚理论

一、引言

二、“钉墙论证”与自保威慑原则

三、“惩罚机器”:从个人的威慑惩罚权到国家的惩罚系统

四、自保威慑论可能面临的几个问题

五、结语

政治合法性的信任解释

一、导论

二、对政治信任的前提性分析

三、政治信任:一种特殊的社会现实

四、政治信任的建构:对低成本信息符号的利用与控制

五、政治信任的制约性与制度限制

六、结语

案例研究

一份基于请求权基础方法的案例练习报告——对于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法律适用

绪言

一、丙对A公司的请求权

二、丙对甲的请求权

三、丙对乙的请求权

四、案件结论

五、简要的总结

编后小记

“常为新”的《北大法律评论》

引证体例

一般体例

引用例证

中文

英文

德文

北大法律评论(第16卷·第2辑)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北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

得书感谢您对《北大法律评论(第16卷·第2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