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来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
内容简介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
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作者简介
作者章清,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历史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辑说明
自序
引论 近代中国学科知识的成长:历史的维度
一 “西学东渐”历史图景的塑造
二 并非“已知”的西方学科知识形成的背景
三 “日本因素”的呈现及其意义
四 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本土的作用
五 塑造近代历史的物质因素、技术背景
第一章 “西学门径”的探讨: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
一 “穷理学为百学之门”
二 学科论述的转向:格致之学的内涵
三 “采西学”:学科次第问题的浮现
四 学科次第与“西学门径”
第二章 “中西学门径”:“体用”之辨的学科史意义
一 中西初识时围绕知识“本原”的辨析
二 新教传教士“援西入中”之策略
三 “中学”与“西学”:“中体西用”论浮现的背景
四 近代学科知识的“普世性”与“现代性”
五 学科规划与体用论
第三章 学、政、教:中学、西学之分与合
一 “西政”“西学”无关“西教”
二 “政”与“艺”:接引西学的变奏
三 “学”与“术”:由分到合
四 无法替代“政”与“教”的“学”
第四章 西学、东学书籍的“汇编”及“知识再生产”
一 西学“汇编”:知识的编辑与复制
二 西学“汇编”资料的多种形态
三 “经世文编”中的西学
四 报章媒介作为西学的载体
五 西学知识编纂:形式与内容
第五章 科举改制与“策问”:接引西学的特殊机制
一 科举改革与“策问”
二 “策论”:对新式知识之接引
三 “策问”资料的编辑与出版
四 “策问”资料所呈现的西学
第六章 质疑“现代性”:晚清中国士人“阅读世界”之一瞥
一 “睁眼看世界”:阅读西书之肇端
二 接受西学:“纵向”与“横向”的限制
三 引导下的“阅读”:课艺提供的例证
四 日记:私人的阅读
五 理解“现代性”的屏障
结语
征引文献
索引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清。
得书感谢您对《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