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研究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的接受现状及对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
内容简介
本研究尝试从翻译社会学视角对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文本进行实证研究。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宏大的时代背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充分理据。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情况,探究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在目标语系统的接受现状,成为学界必然的关注点。本研究以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文本为个案和出发点,探究英语世界的沈从文如何被译介、被欣赏、被接受,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文化交流史观和跨学科视野,深度考察分析沈从文小说在英语世界被译介的整体状况。通过深入、细致的文本对比分析展开言之有据的翻译评述。通过挖掘一手资料考察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揭示翻译场域、译者惯习与场域资本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考察翻译作品从选材到翻译过程到翻译作品产出再到流通接受的整个社会形成过程,分析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的接受现状及其对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此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对比认识沈从文的新视野、新维度,更可以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化视野下的译介和接受提供有意义的实证支持。从社会学视角对沈从文作品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整个社会形成过程的全面考察可以让我们以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评判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状况,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沈从文小说的英语译介
第一节 沈从文其人其作
一、沈从文其人
二、沈从文其作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英语译介概述
一、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概览
二、英译本三个以上的作品及其译本概述
三、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发表的主要渠道
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的英译者概述
第四节 沈从文小说英译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翻译社会学视域及其主要理据
第一节 文化生产场域与文学译介模式
一、引言
二、文学译介模式争论的焦点:译什么、由谁译
三、布尔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理论
四、场域理论对文学译介模式的启示
五、结语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
一、引言
二、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
三、译者惯习对翻译规范的发展
四、结语
第四章 社会学视域的译本研究:译本繁简不一的旅程
第一节 《柏子》英译文本的删减改写:从结尾的改变谈起
一、引言
二、沈从文的《柏子》的结尾
三、斯诺的英译文本的结尾
四、社会学视角的译本解读
五、结语
第二节 《边城》英译文本的“厚译”
一、作者与译者
二、《边城》译本的“厚译”策略
三、场域地位及其影响
四、结语
第五章 社会学视域的译者研究:译者惯习与相邻场域的动态关联
第一节 译者的职业惯习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译者惯习
二、记者−译者埃德加·斯诺的社会轨迹
三、记者−译者惯习影响下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第二节 汉学家视野与学术型翻译
一、引言
二、汉学家金介甫的沈从文翻译
三、译本选材——纵览历史及全局的汉学家视野
四、译者前言和序言——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现
五、翻译具体策略——厚译文本的学术型翻译
六、结语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厚译”及其意义
一、“厚译”的概念意义
二、“厚译”的实践原则
三、金介甫“厚译”的沈从文小说
四、结语
第六章 社会学视域的译本接受研究:文学幻象重构及译本形成的社会学阶段
第一节 诗话小说《静》的文学幻象在译本中的重构
一、引言
二、“诗化小说”与沈从文
三、《静》的翻译及其文学幻象的重构
四、文学幻象的重构过程
五、结语
第二节 《边城》最新英译本的接受研究
一、引言
二、思想观念国际传播的社会条件
三、《边城》译本形成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四、英译文本的接受
第七章 结语:翻译文学的神圣化进程
一、引言
二、翻译文学的资本总量与资本构成
三、文本层面:源文本的语言文学资本
四、副文本层面:资本总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五、文本外层面:神圣化的助推剂
六、结语
附录
附录一:学者译者的声音——金介甫教授访谈录(一)
附录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译介:金介甫教授访谈录(二)
附录三:沈从文小说现有的英译文本
参考文献
沈从文小说英译的社会学研究是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徐敏慧。
得书感谢您对《沈从文小说英译的社会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