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浙大哲学教授孙周兴执教近30年的思考,用哲学理念指明大学之道。
内容简介
每一种教育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理念在支撑。孙周兴教授从哲学的高度反思教育,理想的教育应当让人自由生长,面对不断变动的未来仍有不被替代的韧性。
全书25篇文章,共分5章,从教育理念、大学事务、教育事业、人文教育、技术与未来等方面,探讨大学应有的姿态,回答年轻人面对学业与前路的困惑。
作者简介
作者孙周兴,196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项目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德国《海德格尔年鉴》编委等。迄今已出版专著8种,译著30余种。
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世界现象学》《尼采》《演讲与论文集》《权力意志》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尼采著作全集》等。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尼采哲学研究”“海德格尔著作集编译”等。主编《海德格选集》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多次获省级科研奖励。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大学是为未来的
第一章 大学理念
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
“小”大学而“大”学术
大学是为你们的,大学是为未来的
教学的意义在于让人学会自由
艺术地和哲学地教与学
第二章 天下情怀
大学要有天下情怀
大学教改的几个原则
人事的核心是保证个人自由
教授治学机制与学院民主管理
人文化成,同济天下
第三章 观念行动
我们为何还不改变统一高考制度?
关于创办上海美术学院的建议
关于在本市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建议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声明
哲学门类应设置三个一级学科
第四章 人文理想
何谓人文?如何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发展
人文研究的整体意识与未来使命
守护人文教育理想
只有真实的生活才可能是稳靠的和快乐的
第五章 未来之学
在人文与科学之间
人文科学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
什么是最后的斗争?
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未来的人与未来的学
后记一
后记二
大学是为未来的是2024年由磨铁图书出版,作者孙周兴。
得书感谢您对《大学是为未来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