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基于对低碳城市试点的跟踪调研,在MLG理论框架下,探讨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系统,该系统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政策有效性并实现气候正义。
内容简介
气候容量是全球性公共产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承诺。
在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低碳发展尤为关键。
作者简介
作者蒋尉,洪堡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系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
专著《欧洲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劳动力流动》曾获“全国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奖”。发表“Study on German Renewable Energy Policy:A Multi-leve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低碳重建:灾区恢复发展的优化路径》《多层治理与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等论文,研究主题为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心理与气候变化减缓及适应。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基金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低碳及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拓展
第三节 中国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理论框架、研究思路、主要方法与数据采集
第二章 非技术创新的概念、进展及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非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研究进展
第二节 非技术创新研究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综合评估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低碳城市非技术创新的系统构建:MLG的视角
第二节 中国低碳城市非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估:进展及问题
第三节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第四章 非技术创新应用的国际案例: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欧盟的环境规制:非技术创新的实践典范
第二节 荷兰住房能效标识:非技术创新的低碳市场效应
第三节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增长:非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系统:国内实践与国际借鉴
第一节 主要发现
第二节 政策建议
英文执行摘要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通往碳中和:城市低碳建设的非技术创新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蒋尉。
得书感谢您对《通往碳中和:城市低碳建设的非技术创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