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意图和叙事特点。
内容简介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一部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小说。国内翻译界注意到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汉译的特殊性,但是整体上认识较为混乱,概念运用上说法不一,亟需澄清界定。
本论文试图以林语堂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三个中文译本——郑陀、应元杰合译本、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为个案,借助叙事学、修辞学、文体学、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互文性等理论,全方位地探讨小说原著的特点,并分析译本的体现与还原情况。在对原文、译文、原文与译文之间,以及三个译本之间进行文本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此类特殊创作现象中的文化内容在回归母语形态时,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江慧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翻译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典籍翻译及其翻译理论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译著两部,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京华烟云》启示录
第一部分 无本回译提出和修改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 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理论的细化与深化
第三部分 作为普遍理论的无本回译:若干范畴与相关学科的再思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20世纪国外与国内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研究
二、新世纪国内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翻译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难以书写的一章
第一节 尴尬的边缘人: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
一、林语堂生平简述
二、文学史上难以书写的一章
三、林氏英文作品的归属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一、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机
二、内容简介与艺术特点
三、异语写作与语言表现力
第三章 Moment in Peking的叙事、修辞、文体与翻译
第一节 叙事学与Moment in Peking的叙事模式与手段
一、叙事学概述
二、卷首献词及其翻译策略
三、分卷策略与《庄子》题旨
四、虚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交叉及其翻译
五、叙事时间与汉译体现
六、叙述视角的转换与译本体现
第二节 修辞学与叙事话语的修辞特征
一、修辞学概述
二、称谓语及其汉译
三、双关语取名与译本再现
四、色彩修辞与翻译还原
五、战争修辞话语
六、男性话语对女性的修辞
第三节 文体学与Moment in Peking的文体风格
一、文体学与文体风格
二、林语堂的语言风格
三、Moment in Peking的语言风格
四、Moment in Peking的语言风格之传译
第四章 文化旅行与Moment in Peking的形象塑造
第一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东方主义理论概述
一、比较文学形象学
二、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塑造的中国形象
一、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及其原因
二、异域书写的中国民众形象
三、其他自塑中国形象及译本体现
第三节 外国人形象及其译本体现
一、西方人形象与译本体现
二、日本人形象与汉译体现
第五章 Moment in Peking的互文性与翻译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溯源
一、互文性概述:一个不定的概念
二、费尔克劳:显性互文性与成构互文性
三、翻译与创作:互文性视角
第二节 显性互文性及其翻译
一、引用
二、粘贴
三、用典
四、戏拟
第三节 成构互文性:Moment in Peking与《红楼梦》的互文及翻译
一、体裁之确定
二、主题之提炼
三、Moment in Peking与中国文化典籍的互文
四、Moment in Peking与《红楼梦》的互文
第六章 三个中译本的特色比较与整体评价
第一节 郑陀、应元杰及其《京华烟云》
一、郑、应译者及译本概述
二、作者对郑、应译本的整体评价
三、郑、应译本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张振玉及其《京华烟云》
一、张振玉及其译本《京华烟云》概述
二、张振玉其人
三、张译《京华烟云》的艺术特点
四、张译本艺术性及其成功的原因探源
五、张译本《京华烟云》之不足
第三节 郁飞及其《瞬息京华》
一、郁飞译本的诞生
二、郁飞译本的特点
第四节 三个中译本整体考察
一、翻译腔
二、文化还原策略:增译、省译
三、融段、分段与小说节奏
第五节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一种翻译文学
一、《京华烟云》、《瞬息京华》的文本错觉
二、《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作为翻译文学
第七章 无本回译:Moment in Peking翻译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无本回译: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
一、概念区分与无本回译的界定
二、无本回译的普遍性
三、无本回译的层级划分
四、无本回译与古本复原、伪译
第二节 无本回译对翻译理论的再认识
一、归化与异化的趋同与融合
二、不可译问题的淡化
第三节 无本回译的参照因素与终极范本
一、无本回译的参照因素
二、无本回译的终极范本
第四节 无本回译的译本评价
一、译本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无本回译的译本评价:以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为例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基本认识
第二节 无本回译:一种新的翻译类型及其理论价值的发现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1 林语堂小说Moment in Peking人物表
附录2 郑陀、应元杰译本《京华烟云》人物表
附录3 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人物表
附录4 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目录
附录5 郁飞译本《瞬息京华》人物表
附录6 Moment in Peking生活场景复原图
附录7 林语堂中英文作品(依据林太乙女士的统计)
附录8 Moment in Peking中的詈词和脏话翻译对照表
京华旧事译坛烟云:林语堂MomentinPeking无本回译研究是201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江慧敏。
得书感谢您对《京华旧事译坛烟云:林语堂MomentinPeking无本回译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