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该馆通过与全球其它艺术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旨在向中国民众推介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台。

  约翰·汤姆逊(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同年,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版摄影法(亦称碘化银法)。爱丁堡的两位著名苏格兰摄影家奥克塔维厄-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运用这种新技术拍摄了近3000幅照片,题材涉及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无疑对汤姆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在汤姆逊成为职业摄影家之前的短短二十年中,摄影术的发展堪称日新月异。而诞生于1850年的火胶棉湿版法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降低了曝光时间和摄影的成本,生成的影像也更加清晰锐利,因此迅速取代了银版照相法和卡罗版法。正如汤姆逊所说:“火胶棉湿版法的底版影像细节纤毫毕现,过度自然,冲印出的照片质量更是任何现有技术所无法的。”但是火胶棉湿版法本身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因为曝光之前需要在玻璃板上涂布火胶棉乳液,所以摄影师不得不随身携带大量笨重的设备。

  但是汤姆逊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所受的严格的教育使他养成了不畏难苦、坚韧不拨的个性和强健的体魄。同时,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与许多同代人一样为刚刚开拓的非洲和亚洲而感到激动;他们对探索异域它乡充满了热情。他深信摄影“不仅能给探险家带来更多的乐趣,也使他们的工作具有不朽的价值。”而“在这个以知识和教育至上的时代,照相机应当成为教育这个时代的强有力的工具。”

  1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1866年汤姆逊迁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他在北京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不仅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他成为了那个时代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参展照片均摄于北京、广东和福建。汤姆森在广东和福建拍摄的是他风光照片中的代表作。这些照片不仅再现了美丽的风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体验。而那些反映穷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满人性的同情心。从在广东和福建的拍摄开始,汤姆逊便关注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随着旅程的展开,这种关怀也越发深切。从北京的照片来看,汤姆逊不但在人像摄影方面的才艺卓著,他的街头摄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纪,能够拍出这样生动的街头纪实的影象的大师也仅有柯特兹、布列松和杜瓦诺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在挣扎中刚刚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当时生活。

作者简介

  约翰·汤姆逊(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同年,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版摄影法(亦称碘化银法)。爱丁堡的两位著名苏格兰摄影家奥克塔维厄-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运用这种新技术拍摄了近3000幅照片,题材涉及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无疑对汤姆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1866年汤姆逊迁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最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他在北京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不仅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章节目录

序一 王立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

序二 杨琮,福建博物院院长

序三 程存洁,福建博物馆馆长

序四 钟长永,东莞展览馆馆长

人类的汤姆逊

约翰·汤姆逊:从伦敦到中国,从中国到伦敦

汤姆逊的中国照片和维尔康姆图书馆

图版

后记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是2009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镜头的背后 王永辉风光摄影实战解析 电子书
《摄影之友》《大众摄影》杂志、色影无忌、蜂鸟网、佳友在线等众多媒体平台联袂推荐 培养摄影师的眼力,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人民邮电出版社 摄影的告白 电子书
摄影被大家所需要,是因为它可以记录美,定格美好的时光。我们通过摄影告白自己,慰藉生活,理解无常。摄影如同我们形影不离的朋友,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以告诉我们自己的面貌和世界的距离,这种深入生活的体贴和温度或许是摄影在琐碎的日常中更加打动我们的原因所在。数字时代的到来几乎让摄影进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图像变得比以往更容易获得和传播,它的繁盛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不过它的外在形式虽然真实生动,但实则或许比文字更难辨识和理解。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这种世界语言面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它的奥秘,以使这面镜子“更合我心,更顺吾意”。 与此同时,摄影是一门技术,为了创作预期的图像,我们首先要熟练这门技术,就如同想写得一手好字,必须先懂得如何运笔一样。 《摄影的告白》主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通过向读者“告白”,帮助初入摄影或想提高摄影技术的人们更准确、迅速地达到摄影修习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使摄影技术与读者的生活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笔者在“技术解密”部分设计了“主题解密”环节,通过讲解读者熟悉的生活主题的拍摄,来增加修习的实战性,加深读者对摄影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摄影的告白》是高振杰在《中国摄影报》的专栏集结,书中通过作品点评的形式,通过不同作品对摄影的构图、光线、技术、主题取舍等多个方面的技法和美学的传达,让读者在实际案例中潜移默化,提升摄影技能。书中文字简洁明了,轻松易懂。
摄影师的后期课:影调与调色篇 电子书
多领域、全方位地讲解数码摄影后期!
藏在取景器后的小确幸生活摄影书 电子书
《藏在取景器后的小确幸 生活摄影与后期指南》从拍摄所需要的摄影器材开始讲起,到日系摄影画面的色彩基础和构图的运用,以及如何使用好光影效果和画面中元素的选择与搭配,同时介绍后期调色技巧,让读者能够直观并且逐步深入地了解并运用日系风格生活摄影美学的打造技巧。 摄影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把我所见到的花草,所品尝到的美食,把我心中所想的美好生活用照片表达出来。 用我的照片治愈你的心……
摄影笔记(实战篇):你应该会拍的68幅照片 电子书
“摄影笔记”人气讲师倾力打造 1000课时摄影教学精髓提炼,教你玩转风光、小品、人像、纪实4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