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医圣仲景家藏秘传第十二稿,名医黄竹斋先生木刻版)

伤寒杂病论(医圣仲景家藏秘传第十二稿,名医黄竹斋先生木刻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医圣仲景家藏秘传第十二稿,名医黄竹斋先生木刻版

《伤寒论》是学习中医之门,从古至今,无数大医皆宗伤寒。但世传《伤寒杂病论》版本甚多,注解纷繁,莫衷一是,有心此道者在具备一定基础后应该对比多个版本,方能登堂入室,深明玄奥,而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即是其中珍善之本。

据传仲景著伤寒,数易其稿,凡十三次,而白云阁本伤寒即是仲景第十二次原稿,原为仲景之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秘藏,先传于其弟子左盛德,再传罗哲初。黄竹斋先生因缘际会,于民国二十四年于罗先生处得遇此书,大为欣喜,遂手抄一份,后得爱国将领张钫先生资助,呕心沥血刻制了一份木版,辗转乱世,幸免于战火,终藏于河南南阳医圣祠,现由率真书斋整理,并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以飨读者。

此书现世,甚为难得,又遇贵人,幸得补齐残缺之页,诚为研究伤寒之津梁,有志于此道者,慎不可轻之。

内容简介

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为目前世传后一版木刻版《伤寒杂病论》,由黄竹斋先生所制,繁体竖排影印,藏于河南南阳医圣祠,较之康本伤寒,内容多出约三分之一,且有部分关于五运六气及温病的内容,为他本所未载,是研究伤寒难得的珍善之本。

本书伤寒金匮合于一书,六经为纲,杂病为辅,魏碑繁体,竖排影印,疏朗清晰,古风盎然,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此书原始手稿由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藏,历经左盛德、罗哲初等传人,后被陕西著名老中医黄竹斋先生寻得,如获至宝,立即誊抄刻版。因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大量印刷,仅将木刻版保留于河南南阳仲景祠,沉睡至今。

适逢盛世,岐黄大昌,国家大力搜集整理中医文献,故由率真书斋主人发掘整理,联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出版此部经典著作。以此书参照《伤寒论》其他善本,可以互通有无,彼此印证,深入精妙,济世度人。书海无涯,鱼龙混杂,但经典永存,唯期此书广传世间,以弘扬医圣心法,广育杏林栋梁。

作者简介

原著张仲景,中医历史上的泰山北斗,有医圣之称。

整理者为率真书斋主人熙霞子、姚建飞,擅长国学古籍整理,学术严谨,成果丰硕,在业内声誉卓著。

伤寒杂病论(医圣仲景家藏秘传第十二稿,名医黄竹斋先生木刻版)是2019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仲景。

得书感谢您对《伤寒杂病论(医圣仲景家藏秘传第十二稿,名医黄竹斋先生木刻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医杂病治疗心法 电子书
贝新法主任医师在基层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选取贝先生临床擅长疾病30余种,详细介绍了其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的心得体会,主要包括对某种疾病的独特的病机认识、治疗处方(多为经过临床反复检验的自拟方)、药物加减配伍诀窍等,本书实用性强,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步入《伤寒论》之门 电子书
作者经过二十余年曲折的学习临床探索历程,尤其是近年的经方教学实践,渐渐感受到经方的神奇与魅力,也体会到经方至平至易的一面,只要能正确认识经方思维,把握好方证就可入门,进而登堂入室。作者总结出学用经方三部曲——明、熟、变,明白经方的理论体系,临床思维特点;熟谙方证;善于变通。且试用电脑作比喻,八十年代,学电脑,老师讲授那繁杂的指令编程,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待视窗操作系统问世,集高效性简易性于一体,连小
《伤寒论》读书笔记 电子书
《伤寒论》为中医学的经典名著,虽历代注家众多,但多各执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发明玄秘者虽多,但遗漏者亦复不少,而掩质埋光,以讹传讹者亦在所难免,加之大都文义深奥,对经文的分析理解多有差异,致使后学者对学习、理解《伤寒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面对名著却难以深入体会和理解,最终造成了学习、研究上的困难,并视学习《伤寒论》为畏途。本书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孙良佐教授多年学习、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体会。
伤寒论类方辨证 电子书
本书初成于1987年,曾作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内部教材使用,系刘炳凡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之心血结晶。全书以辨六经病脉证为纲,以类方为目,条分缕析,阐微述要,汇通诸家,参以己意,议论平正,特色鲜明,又前冠导论,以为读者学习《伤寒论》之进阶,后附体会,悉载著者运用《伤寒论》之心得,充分展示了刘炳凡先生宏富的理论学养和高超的辨治水平。
百家名医临证验案传真 电子书
《浙江中医杂志》创办于1956年,是我国中医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刊发了一大批名老中医的文章,特色鲜明、编校精良、颇富教益。本书将《浙江中医杂志》创刊60年来,中医名家力作中的医案部分予以筛选集粹,编辑加工,分类整理,要求医案原汁原味,评议有理有据,强调特色经验,重视临床实用。其特点有四:一是名家大师荟萃。二是切合临床实用。三是具有史料价值。四是学术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