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探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并运用其解决危险接受、自杀参与和诈骗罪等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哲学根基和解释学根基讨论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条件,廓清了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内涵、体系地位,并与相关概念范畴进行了区别(如被害人同意、被害人信条学、被害人自损等等)。被害人之所以自我答责,是因为从规范上看,被害人基于自己的任意,形成了“任意、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从而导致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实现不被允许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国内外危险接受、自杀参与和诈骗罪中的被害人错误认识的相关判例和学说。在对这些判例和学说进行分析批判后,本书主张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来解决此类问题,因为在解决危险接受、自杀参与和诈骗罪中的被害人错误认识上,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所得出的结论相对科学合理。并运用被害人自我答责原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其他

扉页

版权信息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现有研究

一 德国的研究现状

二 日本的研究现状

三 我国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我答责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自我答责的法哲学根据——自我决定及其实现的自由

一 自我答责的法哲学根基——自由

二 自我答责的法哲学根基——自我决定

三 从抽象的法层面理解自我答责

第二节 自我答责的解释学根据:任意、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

一 自我决定者任意改变“意志”,形成“任意”

二 “任意”贯穿法益侵害行为始终

三 形成了“任意、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

第三节 自我答责理论与刑事责任论

一 冯军教授的观点

二 本书的观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展开

第一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含义

第二节 何以被害人自我答责

一 前提性讨论——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地位与作用

二 行为人没有实现不被允许的危险

三 被害人行为的正犯性

第三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条件

一 答责主体、答责行为和结果

二 能够答责的法益范围——复数法益下的被害人自我答责

第四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类型

一 冯军教授的分类

二 山中敬一教授的分类

三 本书的分类

第五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排除

一 被害人心智不成熟、欠缺经验

二 法益的限制

三 行为人的优势风险认知

四 行为人是义务犯的场合(制度化管辖义务的场合)

五 间接正犯的场合

第六节 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质疑及回应

一 不讲理的判断

二 对被害人双重不利的结果

三 不同问题的同等看待

第七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内涵的进一步厘清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被害人承诺的区别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自损行为

三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被害人过错

四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被害人信条学

第八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理论意义

二 对中国司法的积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危险接受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第一节 问题所在

第二节 判例的整理

一 德国判例的整理

二 日本判例的整理

三 我国判例的整理

第三节 危险接受之被害人承诺理论的解决

一 日本的学说

二 德国的学说

三 我国的学说

四 被害人承诺理论的问题点

第四节 危险接受的客观归责论的解决

一 德国的学说

二 日本的学说

第五节 德、日其他理论述评

一 注意义务违反欠缺论

二 行为危险否定说

三 被允许的危险论(正当化的危险理论)

四 社会相当性说

五 责任阻却说

六 信赖原则说

七 岛田聪一郎的见解——复合的视点

第六节 我国的学说

一 冯军教授的观点

二 张明楷教授的观点

第七节 本书的观点——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

一 问题所在

二 危险接受的分类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三 进一步阐释——被害人自我答责与过失正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杀参与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第一节 问题所在

第二节 德国主要判例的分析与讨论

一 自杀之作为的参与:殉情幸存事件

二 自杀之不作为的参与:不阻止自杀案件

三 自杀之过失的参与

四 临死介助状况中作为的参与

五 临死介助状况中不作为的参与

第三节 德国主要学说的分析与探讨

一 共犯论的路径

二 准(疑似)共同正犯论的路径

三 间接正犯论的路径

四 自我答责论的路径

第四节 日本的判例和学说

一 日本的判例

二 日本的学说

第五节 我国的案例和学说

一 我国的案例

二 我国的学说

第六节 本书的观点

一 问题所在

二 自杀的性质与教唆自杀、帮助自杀罪

三 进一步阐释——当前我国认定教唆、帮助自杀成立犯罪的问题点

四 事例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处分行为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被害人错误认识、处分行为与诈骗罪之成立

一 被害人错误认识及处分行为的意义——兼论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二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的种类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第三节 诈骗罪中被害人错误认识的程度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一 问题所在

二 传统的解决方法述评

三 被害人信条学的解决方法述评

四 本书的观点——被害人自我答责的解决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 本书的基本结论

二 本书的创新之处

三 本书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卫军。

得书感谢您对《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家事法研究(2020年卷)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书为2020年卷。
残障权利研究(第二卷) 电子书
本册是《残障权利研究》2015年第2卷第1期,全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人就业、残障人教育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
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香港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以香港法律文化为专题。
中国土地法治与土地法研究 电子书
本书辑选了《法学研究》期刊论文13篇,内容涵盖19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改革,2003年以来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以及2013年以来的农业用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法律伦理学案例专题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配合2010年刘正浩、胡克培老师主编研究生《法律伦理学》的教材使用,结合《法律伦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而撰写的一本案例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