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搭配知识习得机制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搭配知识习得机制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搭配知识影响语言理解与产出,研究揭示多维因素对汉语第二语言搭配习得及加工的影响。

内容简介

搭配知识是词汇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语言理解和产出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搭配知识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在语言体系中,搭配涉及语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平面。在词汇知识体系中,搭配知识贯穿概念、符号等各个层面,既涉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联结,又涉及概念与符号之间的联结。而这个联结体系中各知识单元的联结又是复杂多样的,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本研究针对搭配知识体系的这些特点,分别通过中介语搭配分析和搭配理解测试,系统地考察了语际、语内、语外多维因素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搭配习得难度及搭配加工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拟建了一个静态的关系模型和一个动态的影响机制模型,来解释这些因素分别在知识体系的什么层面、搭配习得的哪些阶段、搭配加工的哪些环节中起作用以及起什么样的作用。各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搭配的习得和加工。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2.1 联结主义理论

1.2.2 基于使用的二语习得理论

1.2.3 动态系统理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对象

1.4.2 研究问题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词语搭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搭配研究的历史发展

2.2 搭配的界定和分类

2.2.1 搭配的定义

2.2.2 搭配的界定标准

2.2.3 搭配的分类

2.3 语言本体视角的搭配研究

2.4 计算语言学领域的搭配研究

2.5 心理语言学视角的搭配研究

2.6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搭配研究

2.6.1 二语学习者搭配习得情况研究

2.6.2 搭配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搭配知识习得影响因素预测

3.1 语际因素

3.2 语内因素

3.2.1 句法属性

3.2.2 语义属性

3.2.3 语用特征

3.2.4 其他

3.3 语外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出的搭配知识习得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料资源及研究方法

4.1.1 语料及相关资源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构因素

4.2.1 基本结构类型的习得情况

4.2.2 次级结构形式的习得情况

4.2.3 基于偏误率的结构类型习得难度预测

4.2.4 小结

4.3 语义透明度因素

4.3.1 中介语搭配的透明度分布

4.3.2 语义透明度和偏误的关系

4.3.3 小结

4.4 近义词因素

4.4.1 近义词对搭配产出的干扰

4.4.2 词形在近义词选择中的作用

4.4.3 语义相似度在近义词选择中的作用

4.4.4 小结

4.5 语义选择限制因素

4.5.1 中介语搭配语义选择违反情况

4.5.2 中介语搭配语义违反的特点

4.5.3 小结

4.6 语体因素

4.6.1 搭配的语体区分

4.6.2 中介语搭配的语体特征

4.6.3 小结

4.7 语域因素

4.8 语义韵因素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理解的搭配知识习得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于主观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问题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1.4 结果

5.1.5 讨论

5.2 基于理解测试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研究问题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2.4 结果

5.2.5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搭配知识习得难度及习得机制

6.1 语言习得难度的预测方法

6.1.1 基于理论假设的习得难度预测

6.1.2 基于语言属性的习得难度预测

6.1.3 基于学习者实际表现的习得难度研究

6.1.4 搭配习得难度相关研究

6.1.5 习得难度判定标准

6.1.6 习得难度预测方法再思考

6.2 搭配知识习得难度及相关因素

6.3 搭配知识习得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搭配知识习得特点及相关思考

7.1 词语搭配知识习得和加工的特点

7.1.1 二语搭配知识体系的发展特点

7.1.2 与母语搭配习得和加工的差异

7.2 二语知识体系的理论思考

7.2.1 词汇知识的体系性特点与词汇习得

7.2.2 二语知识体系与二语习得

7.3 成果的应用

7.3.1 搭配习得难度预测

7.3.2 二语习得难度评测

7.3.3 二语水平和习得能力诊断

第八章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主观评测量表

附录2 理解测试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搭配知识习得机制研究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梅秀。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搭配知识习得机制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现代汉语合偶词研究 电子书
为什么“伟大+改革”“实况+转播”这样的搭配协调自然,“伟大+改”“实况+播”这样的搭配却别扭不通?本书作者从语言学专业角度,为您剖析上述语法现象背后的奥秘。作者以1517个合偶词为基础,提出并论证合偶词必须“双+双”使用的四大动因,揭示轻动词述宾合偶、状中合偶、主谓合偶、定中合偶这四类合偶结构的韵律本质和语体本质,充分论证合偶词是韵律、语法和语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合
现代汉语形义错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第一章主要对形义错配的研究现状做一回顾和总结,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我的研究构想。第二章详细讨论“V-得”结构以及由其带来的形义错配现象。第三章继续讨论动补结构限制宾语现象,主要涉及V-V动结式的本质,V-V动结式限制宾语现象,以及动补结构的历史来源问题。第四章为具体操作,从韵律语法的视角探索“的”的本质以及形义错配的形成机制。第五章讨论宾语定化及相关结构的句法特点,揭示VO复杂动词的宾语是如何成
少数民族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研究 电子书
创造性提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的判定模型。
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构形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构形的主要作用则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但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语言使用的视角,分别从词法、句法、语义等角度对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进行了历时研究。词法研究中强调频率、语义是影响单音词语素化的重要因素,句法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单音词语素化时的去范畴化过程,语义研究主要考察了单音词在所属语义场中的地位变化及相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最后,基于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探讨了单音词语素化的演变类型、阶段、难易度和动因等问题,并从构式化的视角论证了单音词语素化的演变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