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

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这么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在“结构-身份-行动”的分析框架下对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先是静态描述失独者和个人、组织关系的状态,然后分析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范围在伸缩变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要素出现重组,身份群体进入核心圈层,而亲属关系和虚拟亲属关系则相应疏远,非亲属关系和他组织关系则退出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关系体系,最后从要素选择和要素重组两个角度,将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和费孝通笔者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进行比较,得出失独者的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态的差序格局,并且对这一判断提出学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张必春,1982年3月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基层民主与居民自治、弱势群体社会融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2项,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 人际关系变迁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 当前人际关系研究视角的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视角

五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

六 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研究对象的出现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三 关系的界定

第二章 失独者——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

第一节 失独者的缘起——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 家庭结构的变迁:小型化趋势

二 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

三 风险社会的来临:意外死亡的增多

四 失独者: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

第二节 失独者的生存现状

一 生产:工作缺乏积极性,提前退休现象普遍

二 生活:经济状况恶化,生活出现困难

三 健康:体质下降,精神抑郁比较普遍

四 人际交往:敏感自卑,不愿意进行人际交流

五 组织问题:自发成立组织,但尚未合法化

第三节 失独者的特征

一 失独者是一个巨大压力载体:源于子女夭亡时间及其外部影响

二 失独者产生巨大相对剥夺感:基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三 失独者的家庭伦理受到质疑和挑战:源于血脉继嗣的中断

第四节 失独者群体的结构

一 失独家庭的家庭规模

二 失独家庭的生命周期

三 失独者的人口学特征

四 小结:失独者的性质——特殊的弱势群体

第三章 失独者与亲属成员关系

第一节 亲属关系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一 亲属关系的定义

二 亲属关系的特征

三 亲属关系的分类

四 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失独者亲属关系的变迁

一 夫妻关系形式化

二 直系亲属关系稀疏化

三 旁系亲属关系貌合神离

第三节 失独者亲属关系的变迁逻辑

一 亲属关系的选择机制:血缘关系作用大于姻缘关系

二 亲属关系的调适机制: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共同作用

三 亲属关系的转换机制:内外边界间的弹性转换逻辑

四 亲属关系的维持机制: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的交替作用

第四章 失独者与虚拟亲属成员关系

第一节 虚拟亲属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一 虚拟亲属关系的定义

二 虚拟亲属关系的特征

三 虚拟亲属关系的分类

四 虚拟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的变迁

一 虚拟平辈关系不稳定

二 虚拟亲子关系形近实远

三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变迁的特征

第三节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的变迁逻辑分析

一 虚拟亲属关系的调适机制:“双面人”策略

二 虚拟亲属关系的选择机制:利益而非感情

三 虚拟亲属关系的维系动机:收获而不付出

四 虚拟亲属关系的维系现状:“表里不一”“摇曳不定”

第五章 失独者与非亲属成员关系

第一节 非亲属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一 非亲属关系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变迁轨迹

一 失独者的地缘关系的逐渐疏远

二 失独者的业缘关系全面断裂

三 失独者的趣缘关系全面疏远

第三节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变迁逻辑分析

一 非亲属关系调整策略:扩大空间距离

二 非亲属关系疏离机制:避免勾起伤痛,回避歧视

三 非亲属关系调整原则:“最小伤害”原则

第六章 失独者与他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他组织的定义与类型

一 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

二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他组织的判别

三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的他组织类型

第二节 失独者与他组织的关系变迁轨迹

一 失独者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 失独者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 失独者与福利组织之间的关系

四 失独者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失独者与他组织关系变迁的逻辑分析

一 按照身份挫伤程度进行调节

二 按照利益攸关程度进行调节

第七章 失独者与自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自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失独者之自组织形成

一 失独者群体性意识的形成时期

二 失独父母组织的发展期

三 失独组织的成熟期

第三节 失独者与自组织的关系

一 组织慰藉效果好:失独组织的精神慰藉效果超出其他组织

二 会员参与层次高:失独者对组织产生归属感

三 会员的组织依恋:失独者与组织的关系十分亲密

四 组织的责任感强:失独者和组织都富有责任感

第四节 失独者与自组织关系的变迁逻辑

一 相似吸引:共同经历使得组织和成员之间相互吸引

二 互惠吸引:失独者与组织关系调适的基础

三 认同吸引:失独者与自组织亲密的动力

四 参与吸引:失独者的主动参与彰显组织亲密度

第八章 失独者人际关系的非常态差序格局

第一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要素选择中的独特性研究

一 费孝通笔下差序格局的关系要素选择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对差序格局关系选择的补充研究

三 失独者关系选择的独特性:以身份主导的差序格局

第二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重要因素排列的独特性研究

一 费孝通差序格局中重要因素的排列规则分析

二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各要素的排列结构

三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各要素的排列规则的特殊性分析

第三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一 传统人际关系格局是各要素之间的连续统

二 失独者人际关系格局中连续统的断裂

三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第四节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逻辑分析

一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调试机制从“血缘关系”到“身份为主情感为辅”

二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要素选择:从性格爱好标准,到伤痛歧视标准

三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认同选择:从“单位人”、“社区人”转向“同命人”

第九章 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形成逻辑、理论解释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生成逻辑

一 同命人概念的出现与群体边界形成

二 失独问题显性化与关照性歧视的产生

三 集体利益诉求与负面标签的烙印

四 融入社会的努力与非对称性回应

五 融入社会失败与刺猬式的收缩及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第二节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理论解释

一 三种认同的改变

二 三种认同互动型塑失独者的非常态差序格局

三 三种认同转向对失独者交往规则的影响

四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 优势观点崇尚实质理论,而非形式理论

二 优势观点重视人的复原,而非物的改变

三 优势观点着眼长远成效,而非短期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必春。

得书感谢您对《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过程为主线,逐一介绍了认识自我和他人、基本人际关系、互相交流的原因、互相交流的方法、人际沟通的技巧,以及职场中与同事、上司、下属、客户的沟通方法等内容。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社区转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重组 电子书
本书主要聚焦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新型社区的治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