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这么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在“结构-身份-行动”的分析框架下对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先是静态描述失独者和个人、组织关系的状态,然后分析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范围在伸缩变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要素出现重组,身份群体进入核心圈层,而亲属关系和虚拟亲属关系则相应疏远,非亲属关系和他组织关系则退出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关系体系,最后从要素选择和要素重组两个角度,将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和费孝通笔者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进行比较,得出失独者的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态的差序格局,并且对这一判断提出学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张必春,1982年3月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基层民主与居民自治、弱势群体社会融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2项,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 人际关系变迁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 当前人际关系研究视角的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视角
五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
六 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研究对象的出现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三 关系的界定
第二章 失独者——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
第一节 失独者的缘起——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 家庭结构的变迁:小型化趋势
二 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
三 风险社会的来临:意外死亡的增多
四 失独者: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
第二节 失独者的生存现状
一 生产:工作缺乏积极性,提前退休现象普遍
二 生活:经济状况恶化,生活出现困难
三 健康:体质下降,精神抑郁比较普遍
四 人际交往:敏感自卑,不愿意进行人际交流
五 组织问题:自发成立组织,但尚未合法化
第三节 失独者的特征
一 失独者是一个巨大压力载体:源于子女夭亡时间及其外部影响
二 失独者产生巨大相对剥夺感:基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三 失独者的家庭伦理受到质疑和挑战:源于血脉继嗣的中断
第四节 失独者群体的结构
一 失独家庭的家庭规模
二 失独家庭的生命周期
三 失独者的人口学特征
四 小结:失独者的性质——特殊的弱势群体
第三章 失独者与亲属成员关系
第一节 亲属关系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一 亲属关系的定义
二 亲属关系的特征
三 亲属关系的分类
四 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失独者亲属关系的变迁
一 夫妻关系形式化
二 直系亲属关系稀疏化
三 旁系亲属关系貌合神离
第三节 失独者亲属关系的变迁逻辑
一 亲属关系的选择机制:血缘关系作用大于姻缘关系
二 亲属关系的调适机制: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共同作用
三 亲属关系的转换机制:内外边界间的弹性转换逻辑
四 亲属关系的维持机制: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的交替作用
第四章 失独者与虚拟亲属成员关系
第一节 虚拟亲属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一 虚拟亲属关系的定义
二 虚拟亲属关系的特征
三 虚拟亲属关系的分类
四 虚拟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的变迁
一 虚拟平辈关系不稳定
二 虚拟亲子关系形近实远
三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变迁的特征
第三节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的变迁逻辑分析
一 虚拟亲属关系的调适机制:“双面人”策略
二 虚拟亲属关系的选择机制:利益而非感情
三 虚拟亲属关系的维系动机:收获而不付出
四 虚拟亲属关系的维系现状:“表里不一”“摇曳不定”
第五章 失独者与非亲属成员关系
第一节 非亲属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一 非亲属关系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变迁轨迹
一 失独者的地缘关系的逐渐疏远
二 失独者的业缘关系全面断裂
三 失独者的趣缘关系全面疏远
第三节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变迁逻辑分析
一 非亲属关系调整策略:扩大空间距离
二 非亲属关系疏离机制:避免勾起伤痛,回避歧视
三 非亲属关系调整原则:“最小伤害”原则
第六章 失独者与他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他组织的定义与类型
一 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
二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他组织的判别
三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的他组织类型
第二节 失独者与他组织的关系变迁轨迹
一 失独者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 失独者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 失独者与福利组织之间的关系
四 失独者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失独者与他组织关系变迁的逻辑分析
一 按照身份挫伤程度进行调节
二 按照利益攸关程度进行调节
第七章 失独者与自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自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失独者之自组织形成
一 失独者群体性意识的形成时期
二 失独父母组织的发展期
三 失独组织的成熟期
第三节 失独者与自组织的关系
一 组织慰藉效果好:失独组织的精神慰藉效果超出其他组织
二 会员参与层次高:失独者对组织产生归属感
三 会员的组织依恋:失独者与组织的关系十分亲密
四 组织的责任感强:失独者和组织都富有责任感
第四节 失独者与自组织关系的变迁逻辑
一 相似吸引:共同经历使得组织和成员之间相互吸引
二 互惠吸引:失独者与组织关系调适的基础
三 认同吸引:失独者与自组织亲密的动力
四 参与吸引:失独者的主动参与彰显组织亲密度
第八章 失独者人际关系的非常态差序格局
第一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要素选择中的独特性研究
一 费孝通笔下差序格局的关系要素选择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对差序格局关系选择的补充研究
三 失独者关系选择的独特性:以身份主导的差序格局
第二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重要因素排列的独特性研究
一 费孝通差序格局中重要因素的排列规则分析
二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各要素的排列结构
三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各要素的排列规则的特殊性分析
第三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一 传统人际关系格局是各要素之间的连续统
二 失独者人际关系格局中连续统的断裂
三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第四节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逻辑分析
一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调试机制从“血缘关系”到“身份为主情感为辅”
二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要素选择:从性格爱好标准,到伤痛歧视标准
三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认同选择:从“单位人”、“社区人”转向“同命人”
第九章 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形成逻辑、理论解释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生成逻辑
一 同命人概念的出现与群体边界形成
二 失独问题显性化与关照性歧视的产生
三 集体利益诉求与负面标签的烙印
四 融入社会的努力与非对称性回应
五 融入社会失败与刺猬式的收缩及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第二节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理论解释
一 三种认同的改变
二 三种认同互动型塑失独者的非常态差序格局
三 三种认同转向对失独者交往规则的影响
四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 优势观点崇尚实质理论,而非形式理论
二 优势观点重视人的复原,而非物的改变
三 优势观点着眼长远成效,而非短期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必春。
得书感谢您对《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