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一个基于县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中国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一个基于县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县为个案,梳理了该县百余年乡村教师群体性别结构变迁的历史。

内容简介

融合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现代化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采用史学分析与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范式,本书深入探讨了从清末民国初年,一直到21世纪,该县的女教师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到显著超过男性教师这一变化的样态、趋势、成因、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性别教师在身份上的差异及其在教师群体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影响力。

乡村教师群体性别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生是深刻且具有复杂性的,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历史使命、城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性别文化及性别的职业分工变化密切关联,是乡土社会与国家历史变迁的产物。

本书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第一个以一个县为案例,完整梳理百余年乡村女教师全貌的研究。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完整呈现了一个普通县域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的状况,更推动教育史学、教师教育和妇女研究在理论创获上迈出了一大步。

作者简介

作者武晓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7-2020),珠海妇女发展研究中心理事(2022)。早稻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9-2020)。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等。出版编著《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凤凰花开——女性发展系列讲座》3本,译著《学校管理学》1本,教材《女性心理学》等3本。参与草拟《中国非政府妇女组织“北京+20”评估报告》“妇女与教育”部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发文章3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选题依据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文献述评

第二节 概念梳理与界定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第四节 信效度与伦理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历史的视野:Q县女教师的发轫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新旧教育中的女教师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中的女教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Q县教师性别结构变迁(上)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造时期的教师性别结构变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的教师性别结构变化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师性别结构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Q县教师性别结构变迁(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二十年Q县教师性别结构变化

第二节 2000年至今Q县教师性别结构变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描:Q县教师工作与生活图景

第一节 乡村民办女教师:身份之殇

第二节 乡村的变化:男教师的进退

第三节 孤独的女性:乡村女教师的困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第八章 乡村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影响与对策

第一节 乡村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影响

第二节 对策建议

附录

附录一 Q县教育与女教师大事记

附录二 正式研究样本说明(按访谈时间排序)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Q县乡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调查问卷

附录五 统计数据收集汇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一个基于县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武晓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一个基于县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展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貌。
精英俘获:扶贫资源分配的乡村叙事(田野中国) 电子书
扶贫并非纯粹的政策执行,更应是一场全面系统的社会改造运动。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为我国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研究 电子书
本书简述了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系统中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描绘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和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及政策演变,对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创客文化塑造进行了解析,并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