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访谈、随笔、文摘、纸上展览等形式介绍国内外思想界和艺术界的前沿观念。
内容简介
当人工智能成为全能全知、无处不在的系统化存在,人类会不会进入一个高科技的“新奴隶制时代”?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可能否定自己存在意义的“上帝”?《信睿周报》第一期关注超级人工智能崛起重新定义人类存在的可能性,在《如果人工智能对人类说“不”》一文中,哲学家赵汀阳从哲学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
国内对西方科技著作的译介随“西学东渐”兴起并持续启发思想界,然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张卜天认为,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科学之起源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始终阙如。在本期文章《我为何以及如何翻译科学史》中,张卜天将基于他本人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介绍国内较少受到关注的科学史翻译问题。
此外,艺术单元将呈现耗时七年筹备的全球影像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这场囊括世界各地超过120位摄影艺术家作品的展览,通过影像关注集体性孤独、消费社会下的个人及人机关系等社会和科技人文问题。
本期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对大数据的反思、西班牙《国家报》对尤尔根·哈贝马斯的访谈等。
作者简介
作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国务院特贴专家, 博导。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常委;哈佛燕京学社“蒲塞杰出访问学者”( Pusey Distinguished Fellow,2013);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授课教授(中国先秦政治哲学,一个学期,2013)。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政治哲学。主要著作:《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第一哲学的支点》《天下的当代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信睿周报第1期
如果人工智能对人类说“不”
我为何以及如何翻译科学史?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一念宇宙
王羲之和中国书法
大数据、全景监狱、绝对无知
哈贝马斯:我仍对世界上正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愤怒
信睿周报第2期
如何化解现代技术对人文的异化?
从“猫咪钢琴”到“数字的灵韵”: 来自故障艺术家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吉娜·毕弗斯:我该过的生活
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表达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政治正确是否正确?
巴黎圣母院大火与遗产情
信睿周报第3期
亚洲视野:创造新的普遍性想象
古人为什么不爱谈创新?
苏杰浩:早晨的风暴
玛吉·汉布林 绘画的本质是一种身体体验
海量信息是如何把我们变蠢的?
人工智能技术会失控吗?
信睿周报第4期
未来之人与未来之学
文明的包含性阶序及其现代转化
生物学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媒介?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大象无形
南斯拉夫与“其余的一切”
人口的未来:三种颜色
齐泽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信睿周报第5期
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
21世纪“颠覆性游戏”反思
互动艺术中的活性系统
光影对谈:建筑与景观
颠覆与解构:“支架/表面”艺术运动
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
深度学习与人类的发展
信睿周报第6期
跨文化的挑战
一神论与文化边界
“超文化”何以可能?
从基因编辑看我们对未来世代的义务
雷安德罗·埃利希:惊奇之后
突破&质疑:一场东西方前卫艺术比较
达尔文与他的“乡村科学”实践
屏幕写作的艺术
信睿周报·第1辑(第1-6期)是2019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张卜天。
得书感谢您对《信睿周报·第1辑(第1-6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