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周报·第2辑(第7-12期)

信睿周报·第2辑(第7-12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这是一份关注思想和艺术的报纸,在这里,重拾思考与审美的乐趣。

内容简介

信睿周报第7期简介与这个时代急速变化的科技经济和社会政治相比,伦理学的核心可能是不易改变、更为守恒的,但它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本期“起点”文章《现代伦理如何应变高科技时代?》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表示,高科技时代对现代伦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重大挑战,即它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对此,我们也许需要一种预防性的伦理和法律,要考虑如何对人们行为事先的动机和欲望有所限制,而不仅仅是在行为过程之中进行防范和在行为结果之后给予惩罚。

信睿周报第8期简介中国过去的中国史研究有一个缺陷,就是不太管外面,而搞世界史的学者,则视野和眼光都颇受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在本期起点文章《葛兆光:从中国出发,抵达全球史》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在本报专访时表示,历史真的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无论中国史跟外国史、全球史,还是中国史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地理、气候、疾病,都是彼此关联的。我们从中国出发看全球,也可以从全球回过来看中国,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信睿周报第9期简介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或科学革命至关重要。在本期“起点”文章《释经学与近代科学的兴起》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张卜天提出,中世纪的释经学将《圣经》诠释与自然诠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教的文本处理方法宣告了中世纪象征性世界观的结束,为科学地研究自然和用技术开发自然确立了条件。而《圣经》之书与自然之书的分离,则预示着科学与人文在后世的分裂。

信睿周报第10期简介国家和社会的变化既是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文化和思想主导的过程。在本期“起点”文章《当代中国的哲学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角度,借由对当代中国三大哲学思潮(文化保守主义、西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我们分享了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可能性。

信睿周报第11期简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食品生产技术的革新史。如今,我们生产食物的方式、进食习惯和饮食理念随技术变革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们不禁担忧:我们承袭自祖先的饮食传统和哲学是否即将被颠覆?未来食物与人类的关系将会因为技术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期《信睿周报》推出“食物的未来”专题,从历史、食品伦理学、饮食人类学、哲学等角度探讨这些话题。

信睿周报第12期简介本期《信睿周报》聚焦当代艺术,推出了两篇重磅访谈文章——《实验艺术:全球视野与主体性——与美术史学家巫鸿的一次对话》和《徐冰:“公共影像”与我们生活的时代》。

作者简介

第七期作者简介: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八期作者简介:燕舞:资深媒体人,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郦菁: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第九期作者简介:张卜天,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孙岳,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全球史中心教授。

第十期作者简介: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绍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特聘教授。龙星如,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第十一期作者简介:李建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曹雨,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罗文宏,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在读博士。

第十二期作者简介:邱仁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恒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信睿周报第7期

现代伦理如何应变高科技时代?

哲学与实验方法

宫岛达男:变与永恒

邢丹文:流动时代中的观看

重复彼此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与策展

《三体》与霍布斯政治哲学

罗西·布拉伊多蒂:基因实验背后的资本与权力

信睿周报第8期

葛兆光:从中国出发,抵达全球史

专家、知识生产与西方左翼政党的变迁史

卢齐欧·封塔纳:在通往未知的门槛处

石上纯也:自由地,思考建筑

中国绘画及其审美范式是如何产生的?

文学翻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信睿周报第9期

释经学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自我是个幻觉?

盐田千春:和灵魂对话

鲍德里亚的致幻影像

大历史的“超越”只做了一半

严肃对待金属乐

信睿周报第10期

当代中国的哲学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成功?

日常生活:变迁掠影

人工智能艺术:最好讲也最难讲的故事

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与想象

是什么令戏剧成为戏剧?

信睿周报第11期

食物的未来

食品技术创新与良好生活

“重口味”在中国还能流行多久?

杯盘与乾坤:中国人的美食趣味

与相树处

一朵蘑菇中的“人新世”

马丁·普克纳:从世界文学到公共人文

信睿周报第12期

实验艺术:全球视野与主体性

徐冰:“公共影像”与我们生活的时代

头颅移植手术与人的身份问题

生命与人工智能奇点论

中国古雅审美的形成

全球移民时代的威胁

信睿周报·第2辑(第7-12期)是2019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信睿周报第2辑编写组。

得书感谢您对《信睿周报·第2辑(第7-12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庄学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本刊致力于研究庄子哲学思想文化精华,古为今用;并与境内外、省内外相应的学术机构、团体展开学术交流和友好活动。
道教学刊(总第2期) 电子书
本书为集刊,每年两期,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
杭州学刊(2016年第2期) 电子书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
杭州学刊(2018年第2期) 电子书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
杭州学刊(2017年第2期) 电子书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