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信睿周报》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关注思想和艺术,以及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议题。
内容简介
本辑共包含以下六期。
信睿周报第73期:本期“起点”将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呈现徐冰如何在其诸多艺术和视觉实验中以伪文字、标识、emoji等为媒,试图观照、挑战固化的传统历史叙事。
信睿周报第74期:本期周报“起点”板块,青年学者张力生、罗攀专访了三位海外学者,分别以物质性、性别与遗产为关键词进行了三场关于博物馆的对话。作为中国博物馆的“圈外人”和“旁观者”,三位受访者的经历和关切让我们明白,博物馆不只关乎物与历史,更关乎人与当下,并拥有照亮现在和未来的力量。
信睿周报第75期:本期“起点”邀请来自海洋环境史、当代艺术等领域的学者撰文分享其在各自研究和实践中对人类世概念的认知与思考。
信睿周报第76期:本期“起点”从哲学、伦理学、艺术的视角出发,回溯经典动物哲学的遗产,重新审视动物的智能、人与动物二元论、疆域与共生等动物研究话题。
信睿周报第77期:本期专题汇集了来自人类学、法学、STS、当代艺术等领域关注残障研究的声音。
信睿周报第78期:在《时间性的历史:从弥赛亚到当下主义》一文中,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郦菁对西方时间性转变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试图说明其政治经济后果可能是什么,与之相关的学术工程是何种面貌,每一种时间性背后的政治与社会行动者是谁,他们营造了何种权力结构,又压迫或贬抑了何种时间观、何种期待与要求。
作者简介
作者徐冰,祖籍浙江温岭,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现为独立艺术家,生活工作于纽约。
曾在美国华盛顿沙可乐国家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布朗士美术馆、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被邀请参加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芬兰、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的重要联展。1999年获得麦克·阿瑟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本期文章
信睿周报第73期
对话徐冰:艺术、文字与历史
徐冰与历史叙事之问
“二画师竞技”叙事与永恒哲学 ——《三镜亭》随想
动画人类学何以可能? ——从“动画纪录”谈起
如何做媒体、性别和文化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专访弗吉尼亚大学安德莉娅·普莱斯教授
作为桥梁的人类学出版实验
破碎世界,我们还需要共情吗?
信睿周报第74期
重新看见博物馆的力量:三个访谈
世界文化图景下的物质性、博物馆与人类学 ——专访迈克尔·罗兰
博物馆中的性别视角 ——专访艾华
神话、遗产与解药:博物馆与“良好生活” ——专访贝弗莉·巴特勒
对话王友身:观念性创作中的文化编码
电视的兴衰:制造一代人
从《手机疑云》看电子游戏中的酷儿性
信睿周报第75期
人类世与海洋环境史: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专访郭城:捕捉沉入人类世地层的技术物件
虚拟偶像:如何想象与数字人共存的世界?
游戏作为视觉民族志的田野:从《荒野大镖客:救赎2》谈起
人与作物间的伦理叙事诗
教育神经科学的困局与突破
信睿周报第76期
动物有心灵吗? ——来自哲学家的思考
人也是动物 ——评《动物与人二讲》
“动物不在世界中,它们即世界” ——专访艺术家菲利普·沃奈尔
“怀有同情的想象是没有界限的” ——对话文化与动物基金会执行董事马丁·罗伊
穿衣:窥人的一扇小窗
作为机制的文化 ——漫谈动作游戏《师父》
信睿周报第77期
打开多重感官的未来 ——专访人类学家米歇尔·弗里德纳
从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 ——残障法律与政策的范式转型
残障的叙述 ——把话筒交给身体与经验
基于社会模式的无障碍艺术 ——专访英国剧作家凯特·欧莱利
万籁可感
边缘的非洲与世界的非洲
神经科学将走向何方? ——专访《神经元》期刊编辑泰德·多比
信睿周报第78期
时间性的历史:从弥赛亚到当下主义
站在“后人类”的阳台上 ——《勇敢者的阳台》策展手记
器官移植:走向赛博格的生命与社会
四个浙江 ——谈萧邦奇《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
超越:另一种克服自我的方式 鹤见俊辅及其笔下的柳宗悦
打印:文字的祛魅
赛博空间的新浪潮:引擎电影小史
信睿周报·第13辑(第73-78期)是2021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徐冰。
得书感谢您对《信睿周报·第13辑(第73-78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