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研究新历史主义思潮,考察其精神风貌、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历史文学、历史转向和新历史主义及其间复杂关系的具体研究,以及历史哲学、批评流派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对勘互证,全方位立体式地考察这一思潮的精神风貌、思想谱系、文学观念、创作实践、批评探索和价值效应等问题。"

作者简介

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渡过”公众号创办人。$$$$$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介绍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美学风貌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特征

一、历史诗学及其学科构成

二、新历史主义的诗学特征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话语构成

一、“转向”历史与“转离”语言

二、新历史主义话语的碎片拼贴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观念倾向

一、以“权力关系”为轴心概念和主导符码

二、以历史性与文本性之间的调解制衡为基本参照

三、历史观念走向小写复数化、对话过程化、偶然即兴化

四、研究重心转向表述、主体、“增补”和话语分析

五、以一系列“假设”为批评依据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叙事类型

一、新历史主义社会能量的功能特征

二、新历史主义的生态美学维度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的审美形态

一、躲避崇高:背离历史浪漫剧而走向历史讽刺剧

二、告别悲剧:逃避历史必然性而走向历史喜剧

三、历史书写的整体倾斜和审美风景的单一化

第六节 新历史主义的思想特征

一、历史性与文本性之间的制衡与倾斜

二、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三、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四、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谱系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一、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

二、历史表述连续性的“爆破”

三、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和“异质性”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解构历史学

一、福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颠覆

二、海登·怀特对传统文史界线的超越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

一、对象:文学与文化渗透融合

二、观念:“文化造物”与“自我塑造”

三、方法:“厚描”与“流通”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与新解释学

一、“上溯”:历史性的基本原则

二、“下倾”:历史性的批判反思

三、“话语分析”:历史化的批评实践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与年鉴学派

一、“整体历史”与“对话历史”

二、“大历史”、“小历史”与“新历史”

三、历史修撰技艺与文学批评操作

第六节 新历史主义与空间转向

一、空间转向的主要特征

二、文学本质功能的横向拓展

三、作品文本的互文挪用

四、理论的空间旅行与翻译诗学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历史性与文学:本质功能论

一、发生发展:背景与前景交融互渗

二、存在方式:社会能量的流通交换

三、意识形态功能:颠覆与包容的辩证法

第二节 历史性与主体:作家观念

一、主体是能动体与屈从体的交互动态过程

二、作家是作为群体的“商讨者”和“交换者”

第三节 历史性与文本:文本理论

一、对象:从“作品”到“文本”

二、方法:文本作为“网状结构(过程)”

三、观念:文本作为“话语事件”

四、存在方式:“振摆”

第四节 历史性与读者:接受理论

一、阅读接受:文本性与历史性的内在统一

二、“共鸣”:不同话语实践之间的流通

三、“惊叹”:文化表述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四、共鸣美学:共鸣与惊叹的交互转化

第四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创作实践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与当代历史剧创作

一、历史剧研究的现状与范畴

二、历史剧与叙事

三、历史剧与现实

四、当代历史剧的新历史主义阐释

五、小结:通向一种影视史学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当代纪录片创作

一、当代纪录片的概念内涵

二、当代纪录片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三、小结:通向一种纪录的诗学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与第三代诗歌创作

一、第三代诗歌的命名及研究现状

二、诗歌的历史性与历史的诗歌性

三、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第三代诗歌景观

四、小结:走向一种历史诗学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与当代家史小说创作

一、家史小说及其研究状况

二、家史小说的空间诗学

三、家史小说的历史诗学

四、小结:家史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与新时期“三代”电影创作

一、新历史主义电影及其研究状况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历史电影:第五代的 “大片”叙事

三、电影叙事内涵的开掘:第六代的坚守

四、艺术性与商业性“交融互渗”:新生代的追求

五、小结:“三代”新历史主义电影的超越与局限

第五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批评探索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观念

一、盘诘“批评语境”的合法性与批评的“事件化”

二、重划“界线”与“社会能量流通”

三、构设不同版本“历史”与“横向超越”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元批评取向

一、元批评的思维特征及其思想背景

二、元批评的学科取向

三、元批评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

一、捕捉真实的“踪迹”

二、实施“反历史”策略

第六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效应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对诗学问题的“问题化”

一、因果关系的消解和文化先进性的缺失

二、历史知识的颠覆与历史审美消费的泛滥

三、文学“生产”与“流通”的本末倒置

四、历史化的彻底性与逻辑化的必要性

五、历史表述的喧哗与历史真实的缺席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一、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

二、文学颠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相对主义

三、历史的心理情感化与历史不可知论

四、文学坚守意识形态边缘的魅力与迷失

参考文献

后记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是2013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进。

得书感谢您对《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先秦文艺思想史 电子书
本书将文艺思想史研究与历史、思想史的研究融会贯通起来,揭示文艺思想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和赫尔德两人为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特别注重中国近代人文学术的世界背景。
第三极文化 电子书
本书分为四章,包括“第三极文化”论;“第三极艺术文化”观;“‘第三极文化’论丛”序跋集及“第三极文化”的文明观综述。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清水江研究丛书(第1辑)) 电子书
本书以乡村集市的建立为切入点,讨论小江地区的移民对区域社会的运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