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英译选本汇校集释:以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为底本

论语·学而英译选本汇校集释:以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为底本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跨语言、跨文化视角下,《论语·学而》英译集释对话中西学术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跨语言、跨文化的学术视域之下,对五部《论语·学而》的英译选本进行汇校集释,其译者分别为马士曼、高大卫、理雅各、詹宁斯和苏慧廉。正是在中西方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之中,中国传统的“校释”方法,才得以向翻译研究敞开其相对封闭的学术场域,并进而使内蕴于自身的理论潜能被再度激活。就具体的译文校释而言,本书以“关键词”的翻译与诠释为主,并辅之以“校释者按”,以期在“中西经文辩读”的意义上,对《论语》经文自身的多义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变异”和“增殖”予以澄明。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西思想对话中的“道”之为“道”

目录

绪论

一 早期《论语》英译及译本释要

二 《论语》选本译者生平及著作简介

三 中西学术文化交汇下的“汇校集释”与“翻译研究”

四 版本与体例

第一章 理雅各《中国经典》主要版本考辨

第一节 《中国经典》第一、二卷与“四书”

第二节 《中国经典》的排印方式

第三节 《中国经典》1893年“修订本”及之前的“现代本”

第四节 《中国经典》1960年“港大本”及之后的版本

第二章 《论语》书名及“学而”篇名汇校集释

第一节 《论语》书名的翻译与解释

第二节 “学而”篇名的翻译与解释

第三章 《论语·学而》第一章汇校集释

第一节 《论语·学而》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论语·学而》第一章第二至三节

第四章 《论语·学而》第二至六章汇校集释

第一节 《论语·学而》第二章

第二节 《论语·学而》第三至四章

第三节 《论语·学而》第五至六章

第五章 《论语·学而》第七至十一章汇校集释

第一节 《论语·学而》第七章

第二节 《论语·学而》第八章

第三节 《论语·学而》第九至十一章

第六章 《论语·学而》第十二至十六章汇校集释

第一节 《论语·学而》第十二章

第二节 《论语·学而》第十三至十四章

第三节 《论语·学而》第十五至十六章

附录 作为“补充”的“译名”

一 “礼仪之争”与“译名之争”

二 “意义”即“补替”

三 作为“Classic”的“中国经典”

四 作为“圣经”的“Bible”

参考书目

后记

论语·学而英译选本汇校集释:以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为底本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哲。

得书感谢您对《论语·学而英译选本汇校集释:以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为底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代至北宋《论语》学史考论 电子书
《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和古代社会的生活教科书,《论语》学是经学的重要分支。从西汉至北宋,《论语》学的发展经历了汉学、玄儒交融、宋学等不同的阶段,具有与学术史、思想史主潮相应的典型特征。本书重点对西汉至北宋的《论语》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考论各个历史时段《论语》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从西汉到北宋的《论语》学,经历了从汉学到玄学再到理学的传承与新变,其积极成果是经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学术遗产。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 电子书
本书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
老子释评 电子书
本书为《道德经》一书的释评,借鉴传统文化,汲取古贤智慧,拾遗补阙,融会贯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
什么是道德:以汉字学哲学视域 电子书
“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对于“道德”二字初形构形的说明。道,不仅是宇宙的本源,形下之路,更是形而上的规律、概念抑或理论世界。对于它的探寻研究,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德。所谓德,则是道在人间的实践。本书从汉字学视域,条分缕析“道德”二字初形构形,结合先秦经典、当代哲学,以及日常事理、生活实践等,试图对这一严谨的道德哲学系统进行探究,不仅对于我国传
论语误解勘正 电子书
本书以《论语》自然篇章为序,先列出有误解的《论语》原文,继而列出古今误例,然后做出有理有据的勘正。勘正时,主要采取训诂法、文献互证法等,以强有力的训释和文献依据来纠正误解,确定其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