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体系构建。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了大数据环境下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特点及其对于传统刑事法律体系的实体影响与冲击,从整体上反思了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建构路径等,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制裁思路和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体系构建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体系应当具有的技术特征和法律规范方向,为具体立法规则的起草、司法解释的起草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切入点,也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立法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于冲,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刑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钱端升青年学者。
在《法学评论》《政法论坛》《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法学论坛》《中国刑事法杂志》《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等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其他刊物发表40余篇,在《学习时报》、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发表10余篇,多次接受新华社、CCTV采访;出版网络法学研究领域专著3部,译著1部,撰写刑法学教材1部,参编网络法学教材2部、刑法学教材2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网络数据安全与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第一节 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宏观审视
第二节 我国网络数据安全的刑法罪名投放与现实桎梏
第三节 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进路
第二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公民个人信息”的法益属性与入罪边界
第一节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定位与规则设计
第二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法益属性与权利边界
第三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入罪边界
第三章 恶意爬取数据行为的刑法规制与评价思路
第一节 问题提出:数据爬取行为的异化
第二节 数据恶意爬取行为法益侵害的多元复杂性
第三节 数据恶意爬取行为刑事违法性的边界模糊性
第四节 数据恶意爬取行为的刑事应对思路
第四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不作为责任与边界
第一节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要素解读与理论认定
第二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帮助犯与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区分
第三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刑事责任的边界
第五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圈的“收缩”与出罪化路径:基于个人信息多元化属性的思考
第一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既有犯罪圈的梳理性考察
第二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评价半径的学界争议与反思
第三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圈“收缩”的必要性根据
第四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出罪化路径
第六章 公共风险防范视野下个人违法犯罪信息的公开与边界
第一节 问题的引入:违法犯罪人信息公开与公共风险防范
第二节 违法犯罪信息公开的类型与价值博弈
第三节 违法犯罪信息公开的效用与功能化定位
第四节 公开的边界:公共风险防范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
第五节 公开与保护的对接:违法犯罪信息公开后的保护路径
第六节 违法犯罪信息公开的模式与期限
第七章 信息公共利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正当化及其边界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以公共利益“侵犯”个人信息的问题提出
第二节 症结所在:公共利益是否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正当化事由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个人信息利益与信息公共利益的平衡
第四节 公共信息利益限缩个人信息利益的限度把握
第八章 数据安全犯罪的迭代异化与刑法规制路径:以刑事合规计划的引入为视角
第一节 侵害数据安全犯罪的迭代异化与刑法挑战
第二节 数据安全犯罪规制引入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第三节 数据安全刑事合规的基本理念与制度功能
第四节 数据安全刑事合规机制的构建思路与路径
第九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法治一体化保护
第一节 政府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职能定位与运行现状
第二节 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
第三节 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动态运行的双轨并促
动态数据与动态安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进路是2021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于冲。
得书感谢您对《动态数据与动态安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进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