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的内面:细读与通讲

鲁迅文学的内面:细读与通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带你走进一流高校中文系的鲁迅精读课堂,关乎鲁迅文学的传承赓续,关乎鲁迅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在近年发表的鲁迅研究讲稿和学术论文基础上整理条贯而成的鲁迅研究专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在相关课题上的代表性成就,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前沿性。

其中关于《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伤逝》《铸剑》等经典作品的细读,关于《野草》《朝花夕拾》“整本书”及鲁迅文学的思想底色、经典价值、后续影响等难点问题的研究,关于课堂教学及文本细读的理论与方法的讨论等,都具有重新打开文本、激活领域、引领风气的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业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韩国高丽大学客员教授、日本神户大学特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等,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史料学分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从事周氏兄弟、左翼文学及新时期文学教学与研究,长期承担“鲁迅精读”“周作人散文精读”“现代散文经典选读”等本科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文本细读的生机

序章 重读《呐喊·自序》

第一章 《狂人日记》百年祭

一、 自命的“狂人”和被污染的信息

二、 标点符号的用法

三、 近代“狂人”话语的主流形态

四、 “启蒙”的示范

第二章 鲁迅笔下的声景

一、 声景概念

二、 叙述人的声音

三、 “祥林嫂” : 词与物

四、 祥林嫂的声音

五、 灵魂三问及“祝福”三义

六、 声环境中的牺牲者与腐蚀者

第三章 增删之际的隐微

一、 《风筝》的早期版本

二、 增饰与改写

三、 抹除与隐藏

四、 “再写”的意义

第四章 兄弟关系书写与鲁迅文学的变貌

一、 新文学的意义装置:制造内部之敌

二、 颠倒的书写与“蒙冤的大哥”

三、 “大哥”的自我与深度内心

第五章 暗夜的苦痛和想象

一、 写于深夜里

二、 辛亥记忆

三、 “兄弟”与“男女”

第六章 《野草》通讲

一、 生活与美学

二、 肉身性意识

三、 结构和线索

四、 失败者的自觉与自救

第七章 《朝花夕拾》导读

一、 枢纽篇章

二、 双重视角

三、 求学/求索之路

四、 结语

第八章 鲁迅文学的再认识

一、 鲁迅文学的思想基础

二、 《狂人日记》的双重结构

三、 《孔乙己》的不朽之处

四、 《阿Q正传》与人性的注视

第九章 鲁迅文学的四个基点

一、 为人生的文学

二、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文学

三、 个性的文学

四、 内面的、自省的文学

第十章 文学史线索中的巴金与鲁迅

一、 逝去的与留下的

二、 《伤逝》作为隐喻

三、 “真的新文艺”

四、 “鲁迅文学”与“鲁迅所赏识的文学”

终 章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可能

一、 课程和过程

二、 《铸剑》里的“人民”

三、 回到《狂人日记》

四、 短篇与长篇

附 录 复旦大学课堂上的鲁迅

初出一览·致谢

鲁迅文学的内面:细读与通讲是2022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业松。

得书感谢您对《鲁迅文学的内面:细读与通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介绍,文学的审美特征以及名作赏析四部分。全书从诗、乐、歌、舞合一的现象和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找出文学的源头;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线索,串起文学史上的名人名篇;并选取10部世界文学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等。
鲁迅至赵家璧信札 电子书
本书为鲁迅至赵家璧一九三三到一九三六年的信札,另包括:致赵景深(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致罗體岚(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日)、致陈浚(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致钱君鋾(一九二八年七月十七日)、致顾颉刚(一九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等内容。
无法扼杀的愉悦:文学与美学漫笔 电子书
本雅明本书收入本雅明中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随笔,读来让人流连忘返,对当时的文化趋势也可以有很好的理解。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性别视角下的天津文学与当代文化 电子书
本书以地域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化现象为媒介,对性别理论进行了现实呈现。书中首先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和阐释,是因为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次,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一些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诸多现象中所包含的性别矛盾。